2005年歐聯決賽,當年AC米蘭半場領先利物浦3:0後,很多球迷睡着了,但早上起來冠軍是:利物浦!周三凌晨,當德國領先瑞典4:0……睡吧!早上起來……!Wait a minute,以往我們只會見到德國球隊追上,但近年這似不復存在,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後上或打不死現象從以往到90年代初期都頗為明顯,但近年基本上沒見過德國在大賽,能憑以往的效率、組織及團結重後而上;相反,近年分別共4次在大賽落後於西班牙及意大利都「沒緊急掣可按」,當中尤以剛過去歐國盃半場落後意大利0:2,球隊未能在下半場作出回應及反撲最為明顯。周中被瑞典追到2:4時,那種完全缺心理質素的紊亂表現,令人感到發展已到達臨界點了。
近年德國隊有兩方面與以往的不同。過去,德國球隊基本上全由日耳曼民族組成,而近20年越來越多不同地方的移民後裔出現在德國隊;另外很簡單就是年代的不同,即我們經常說5、6及70後與8、90後出生的,在生活態度及長大環境上的不同。
為何要拿德國隊的演變來談?因為無可否認,地球過去百年在科學、工業、效率及組織結構發展上,她們的確處於頂尖位置;很大程度大家也認同國家隊在足球場上表現、成績及細節是可反映到該國的發展,以至令我們看到該國的未來或工業及科學發展的未來。現在我們見到的,究竟是問題嚴重化,還是一種新思維新生活方式在萌生,可能在南北極的冰雪全溶化前我們會有答案。
文:何輝
廣東省體育台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