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對「民主」有點卻步的人都擔心,一旦香港實現民主,政黨為了選票,會盡一切辦法討好選民,大力支持福利主義。近日有關於「特惠生果金」的討論,亦引起一班知識分子批評,部份政黨不顧未來香港政府財政壓力,大力支持取消資產審查,民粹抬頭。
究竟民主會否帶來福利主義?依西方政治經濟歷史去看,讓更多市民獲得投票權(由上流社會,到比較貧窮的男士,到女士),會增加政府福利開支,加大國家財富再分佈的幅度。
問題是,政府推行福利主義政策,是好是壞。有人認為,福利令人懶惰,直接影響經濟表現,非香港當行之路。
如以經濟表現排第一,同時預期民主會帶來福利主義,是不是說民主非我們要爭取的目標?與此同時,一批權貴認為大眾普遍愚蠢、懶惰,追求福利,因此不可將政權下放,必須以精英統治群眾。
福利主義非洪水猛獸,經濟發展也不是王道。雖然英國於香港的統治演繹了上佳的「精英管治群眾」下的經濟發展典範,但不等於我們要擁抱「多數服從少數」的政治生態,我們不應該以個別結果肯定過程的合理性。民主會帶來福利主義、或可能帶來遲緩的經濟發展,但不一定「錯」,這是喜好排列的問題。
民主與經濟,大家希望擁有甚麼?自由行或可為香港帶來更多收入、中港融合或可帶來更多商機,但我們香港人是不是每次都要為五斗米而折腰,做隻搖尾乞憐的寵物?
民主是讓人民活得有尊嚴的唯一途徑。自己選擇領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用選票支持或懲罰政黨。雖然民主或可能拖慢經濟發展、或可能帶來一時的動盪,但我們得問一問自己,我們心中渴想的生活是怎麼樣的?筆者不會為了短期的經濟目標,放棄為下一代追求更有尊嚴的生活。
楊汝昌
經濟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