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淡市高頻交易失光環

大淡市高頻交易失光環

【本報綜合報道】走得快,未必就是好世界!過去10年高頻交易成為美股交易的重要一部份,09年業內公司盈利達49億美元;不過此後無以為繼,今年整體行業預期最多只賺12.5億美元。歸根究底,全因環球股市成交額縮減,及公司需花大額保持技術更新,而交易所技術未能配合越來越快的交易速度,亦是導致行業萎縮的原因之一。有交易員更表示,高頻交易公司光環暫失,可助股市回復秩序。

交易所速度未能配合

根據經紀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估計,今年高頻交易盈利將按年下跌35%,較09年的高峯更下跌74%。另研究機構Tabb Group亦表示,股市交投下跌,高頻交易佔整體股市成交額比例亦由三年前的61%,下跌至現時的51%。高頻交易市場正在萎縮,不少小型公司經營困難,有部份公司被大型公司收購,更有部份需要「關門大吉」。其中由花旗兩名前行政人員Steve Swanson及Peter Kent成立、開創高頻交易先河的Eladian Partners,營運不足兩年亦宣佈要結束營業。高頻交易是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量買賣,賺取買入價及賣出價當中的差價,因此在交投量多及波動市況最為賺錢。然而,近年環球經濟轉差,資金抽離股市等高風險市場,令股市成交額大跌,市況淡靜,高頻交易難以賺取利潤。另外,為保持市場地位,高頻交易公司不惜投放數以百萬計的金錢,研究更高速交易的軟件及設備;不過,高頻交易的主要戰場交易所,卻未能配合。現時高頻交易公司處理一個交易的速度最快只需10萬份之1秒或以下,但納斯達克公司收到交易指令後再送出確認,便需時10萬份之4秒或以下。即是無論高頻交易公司有多快,亦未能取得優勢,花費大額研究的成果亦無發揮空間。不過,對於視高頻交易為洪水猛獸的部份投資者來說,該交易市場萎縮實屬好事。近年出現多宗股價短時間內離奇大瀉事件,均被視為高頻交易所引發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