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機械人有出頭天 - 胡孟青

青心直說:機械人有出頭天 - 胡孟青

自去年1月起,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內地獲納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標準起點,由每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人民幣,提高至2000萬元。根據國家統計局上月底最新數字,今年1至8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1%,當中重災區,主要來自國有企業及外商與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均達12.7%。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4個利潤同比上升、16個同比下跌、1個盈轉虧,盈轉虧行業為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行業。

人工貴帶動需求

自今年1至2月出現2008年11月以來首次負增長,加上通用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與器材製造業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放緩甚至下跌,同時內地勞動力成本上漲,隨着去年農民工工資水平(假設物價不變),已較十年前累積翻一番,行業對工業機械人應用範圍亦相應增加,配合售價下降,不止大城市,連鄉鎮中小型製造企業,亦加大工業機械人等自動化裝備的購置,形成另一個伴隨中國經濟發展衍生且值得關注的產業。人多,過去一直係中國優勢,低工資一直限制了工業機械人的應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國家對機械人研發扶持很有限,機械人研發單位亦由超過200家急降至不足100家。在內地,90年10月於內地上市、背靠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瀋陽新松,及上月上市的另一家背靠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哈爾濱博實股份,是內地現時極少數已上市的兩家工業機械人上市公司。中國工業機械人的保有量,從2000年的3500台,增長至08年的超過3萬台,其中,當年即售出7500台,加上去年再新增9500台,市場保有量已近5萬台,投資者可見因內地工資急升而彰顯的另類高增長投資領域。胡孟青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