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斜照,我與友人在中環IFC悠閒地喝着下午茶,伴隨着輕柔的鋼琴聲,細說近況。友人是一名出色的藝術行政人員,這幾年她跑遍大江南北,見識過不少大師的風采,看過不少精采的演出。我的心神其實早已跟她遠走高飛,突然卻從後面傳來了一些對話:「佢演戲真係唔掂」、「表情成日都係咁款」、「演來演去咪又係肥貓」……一聽到「演戲」二字,我立即條件反射,轉過頭去看看誰在評戲。想不到說話的是三個廿來歲的年輕人,衣着入時,正在評論着某齣電視劇集。我很訝異,今時今日還有九十後追看無綫劇集。
「黎耀祥就正啦」、「話晒都係視帝」、「嘩!佢一拍埋,肥貓就即刻唔掂」……我與電視劇絕緣已久,他們說着的劇集我沒看過,也沒興趣深究,只是好奇原來無線劇集不只是師奶恩物,還以為年輕人會嫌out嫌老土。「總之一句,做戲唔係咁㗎,佢都唔識做戲!」
我常常覺得,相對於其他表演藝術,演戲好壞最難去判斷,評價誰人演得好與否,當中存在很多主觀喜好。有人讚A演得好,有人說B七情上面太誇張,有人認為懂喊有眼淚就是戲好,人人都可以是評論家,都有自己一套看戲的標準。它不同於舞蹈,舞者功力少一點,一眼就看出,跳躍轉圈就會腳震震;又如音樂演奏時,若功力不足,走音甩拍,就明顯是功夫未夠,尚待改進。
相反,演戲這回事,演得差還容易看得出,但甚麼才叫好戲呢?這界線就模糊得多了,還是真的甚麼影帝、視帝便是指標?觀眾受落便叫好戲?
對於看戲評戲,人人都儼如戲劇專家般狠狠批評。我想箇中原因,是「睇戲」相對於其他藝術形式,它最大眾化,亦最平易近人。比起舞蹈,它不抽象;相對於音樂,它更貼近生活,這源於戲劇是以「故事」為基礎,人人也愛聽故事、說故事,更重要是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故事,也是自己人生裏的主角。
人生如戲,此話不假,當中的起起跌跌、生離死別,不下於一台戲,因此看戲時我們也最容易動情,容易找到了共鳴,我們把個人情感、經歷投射進某個角色中,把自己的命運緊扣於角色的遭遇,透過看悲情來宣洩自己的鬱結,角色的喜劇感來笑看人生。所以說,看戲的,其實也是在看自己,每個人都在戲裏尋找自己的身影,自己的英雄。
說說回來,那些年輕人在看那套電視劇時,到底看到了自己的甚麼,這比起黎耀祥和鄭則仕演技誰高誰低,讓我更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