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香港時間)奧巴馬及羅姆尼將會進行第二次辯論,議題主要集中在外交政策方面。從羅姆尼及副手瑞安近日猛烈攻擊奧巴馬的中國政策來看,狠批中國(China Bashing)將是他們今個回合的戰略重點。前天,羅姆尼就再次公開表示會把中國列為操控貨幣的國家,計劃對她實施特別的貿易規則及制裁。羅姆尼選中國政策作突破點實在聰明。首先,中國已取代俄羅斯或其他國家成為美國的頭號對手,不管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逐步逼近,很多美國智庫、學術機構、共和黨人以及一般民眾更已視中國為重大威脅。打中國牌風險較低,出錯的機會較低。其二,奧巴馬政府過去四年對中國的外貿優勢只是出口術批評,從來不肯用上實際的制裁措施,更沒有應一些學者如克魯明(Paul Krugman)的建議列中國為滙率操控國。在不少人眼裏,奧巴馬對中國實在太軟弱,太不濟。羅姆尼要在不太熟悉的外交政策上取分,自然該選中國這個奧巴馬的弱點。當然,奧巴馬陣營絕不會坐以待斃,特別經過上回合的慘敗後,他們不會再沒精打采的任由對手搶攻,反而可能主動搶攻,宣佈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政策,或至少把中國說成是頭號大敵或威脅。換言之,明天的辯論大有可能變成批評中國大會,雙方不住拋出殺氣騰騰的言語。還好,候選人選舉時每愛講「過頭」說話,又愛裝英明神武的樣子,甚麼話都說的滿滿,不留餘地。可一旦上台,他們第一時間忘記豪言壯語,變得務實大體,不會動輒搞制裁,更不會破壞外交大局。遠的不說,九二年當選的克林頓就是典型例子。在競選及辯論期間,克林頓痛斥老布殊對中國太軟弱,不肯對這個鎮壓八九民運的專制政權施壓,還每年提議國會延續中國的「最惠國貿易待遇」(Most Favoured Nation Status)。他申言,一旦上台執政就會取消這樣的待遇,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可在上任後,克林頓不僅沒有兌現競選承諾,反而每年自動延續最惠國待遇,令中美關係保持平穩發展。九六年成功連任後,他更到中國幾個城市訪問,令中美關係比老布殊年代更如魚得水。二千年大選時,共和黨的小布殊同樣批評上任政府對中國太軟弱,並在外交政綱指中國是威脅,又指美國要在民主、人權上進一步向中國政府施壓。可在他上任後對華政策根本沒有大變,依然以合作為主。見識過這些變臉例子後,也許不用太擔心奧巴馬或羅姆尼的激烈選戰言論嗎?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