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中國欣喜若狂,不過當年高行健同樣奪文學獎,中國政府也是「若狂」,不過是憤怒若狂,「君何以前倨而後恭」?答案簡單:自己人得獎便公平,敵人得獎便造馬。
回顧中國人和諾貝爾獎項的歷史,真是感慨萬千。最早奪得文學獎的中國人,不是高行健,應該是老舍。
這事還是老舍的兒子舒乙對外公布的,1968年,老舍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最後一個候選人。作家蕭乾當年訪問挪威時,參與評選的其中一位院士也證實,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原本打算授予老舍。
但當然,1968年,老舍已經投湖自盡了兩年。但文革時期,消息封閉,外界無從得知。當瑞典知道有關消息時,只好把獎改頒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如果用黑色角度演繹,中國正在進步:第一個差點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死了;第二位獲得文學獎的中國作家,總算撿回一條小命,只要流亡法國即可。第三位獲獎的中國作家,不單保住性命,也不用流亡國外,只需要莫言即可。或許下次第四位獲獎的中國人,可以「放言」、「直言」。
有人認為莫言獲獎是政治交易,是瑞典要修補劉曉波獲和平獎與中國交惡的關係。
這種講法對莫言非常不公平。只要看過他的作品,都會同意,他絕對具有獲諾獎的資格。
如果背後真有政治操作,只能說瑞典中國的交易,糟蹋了莫言,讓他由「實至名歸」變成「政治棋子」。
換位思考:當日高行健獲獎,共產黨拚命說這是政治陰謀,外界拚命說是文學決定;今天莫言獲獎,卻變成,共產黨拚命說是文學肯定,外界偏說是政治交易。那到底,諾貝爾幾時是文學?幾時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