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滇馬,身材矮壯,公元六世紀後期,便已背負茶葉,行走在滇藏線上,把雲南茶葉經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負起貿易重任。滇藏古道由此被喚作茶馬古道。
現在,茶葉貿易不再用馬匹作為運輸工具,騎着滇馬,遊走其中一段茶馬古道,卻成為雲南其中一個特色旅遊。拉巿海一帶佈滿大大小小的馬場,出租馬匹給遊客,成為當地人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兩年多前去雲南,我用了幾天時間去騎馬,每天跟馬農圍坐一起吃飯,跟他們有過一些交流。那一帶的農民,幾乎家家戶戶靠出租滇馬為生,馬的命運,由幼年到老年,由白天到傍晚,不論晴天雨天,一生出賣勞力,賺錢養活馬農。在我看來,馬,即使不是馬農的拍檔,起碼也屬打工者。我問馬農,「馬老了怎麼辦?你們會吃馬嗎?」馬農說,「不不,我們不吃馬。馬老了,不能幹活了,我們會把馬賣掉,賣給別人吃,我們自己不會吃馬的,有感情嘛。」我黯然無語。
同樣是為人類工作一生的動物,台灣的牛,命運則大相逕庭。台南縣政府開辦的「老牛的家」,免費接待辛苦耕作一輩子的老牛。牛們老了,再也不能工作了,便可以入住牛牛養老院,安心頤養天年。「老牛的家」,不止負責為老牛養老,更是為了讓老牛活得有尊嚴。
台灣牛,比中國馬甚至中國人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