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立法會上場,泛民固然爭不到主席之位,連眾多事務委員會主席副主席之位都望洋興歎了,一片且戰且退的形勢,看泛民諸議員臉上,也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表情,各有心事,各懷異志,看來日後立法會內的民主派,大多數時間也是坐困愁城,沒甚麼作為。香港民主運動走到今日這樣的地步,令人為之扼腕嘆息。現在面臨的困境,可以略舉三個方面:一是民主派內部分裂,而且裂痕越來越深,泛民各黨之分裂,又造成支持民主的市民之間分裂,各自互不信任,互不買賬,互相干擾,互相抵銷。本來民主派在政治版圖上就處於劣勢,選舉制度「先天」地對民主派不利,因為資源缺乏,組織動員能力不足,本來要開展運動就已經不容易,現在分裂成一些小股力量,遊兵散勇而已,只能打打游擊,聊作姿態。反觀建制力量在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上下一心,有人又有錢,社會基礎擴大,打擊民主派目標明確,此消彼長之下,民主派氣勢矮人一截。二是泛民各政黨與基層社會運動脫節。最近以來幾場較有聲勢的社會運動,如抵制國民教育、反對深港融合、杜絕北區水貨等等,幾乎所有的泛民政黨都缺席,一方面是泛民各政黨對社會脈搏的掌握太遲鈍,另一方面是市民對他們開始不那麼信任,更不那麼依賴,沒有泛民政黨的介入,市民自己也有能力把事情辦好。但民主派政黨與公民社會運動脫節,是很不妙的趨勢,其結果是泛民政治鬥爭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民間的政治運動因缺乏組織,也難以有持之以恒的集結,難以凝聚統一的政治目標。最近梁愛詩對香港法官大放厥詞,民間輿論譁然,兩個律師公會發表聲明予以譴責,惟獨泛民各政黨完全失聲,在如此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這些在選舉時口口聲聲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的政黨,都躲到哪裏去了?三是泛民各政黨失去政治鬥爭的大方向。因為分裂,各自都在爭的,不是民主運動的整體利益,而是一黨的生存和發展。別人主導的議題,自己參與的意欲低,自己主導的又得不到別人支持,小事各自為政,大事難以協調,小事做起來興味索然,大事要做又形單影隻,更別提有甚麼長遠的規劃,有甚麼政策研究和組織動員了。如此渙散的組織,充斥勾心鬥角的小動作,根本不像在追求甚麼崇高理想,也看不到有甚麼政治鬥爭的大方向,因此難免失去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號召力。長此以往,戰鬥力越形削弱,而民眾對民主運動的失望,最終會導致普遍的沮喪和冷感,對香港民主運動來說,是最大的傷害。泛民各政黨沒有理由看不到自己的困境,只是他們都未能走出一黨之私的怪圈,李柱銘說:「民主第一,黨第二。」這是有大智慧的理念,香港民主運動要走出困境,就得先遵從這個理念重新出發。顧鴻飛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