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專利泥漿戰 - 丘亦生

金融雲端:專利泥漿戰 - 丘亦生

蘋果、三星、Google、HTC近年幾乎間間皆有侵權案在身,既是原告,同時又是被告,不少都涉及意念相關的專利。官司越來越多,美國傳媒上周報道聯邦貿易委員會亦插手,就Google的智能手機專利正式展開調查,並已經與蘋果等公司高層會面。
委員會要求Google交代,收購Motorola後奪得1.7萬項專利的用途,希望Google不會以此不合理起訴對手侵權,獅子開大口索償。
Google當年斥資125億美元收購Motorola,最有價值資產就是大批涉及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的專利技術。美國傳媒引述消息,委員會的調查成員認為,這批專利大部份是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必要的「核心技術」,如果Google索取不合理的專利費用,會抬高產品成本,扼殺行業創新,有反競爭之嫌。

巨企互告侵權 浪費彈藥

美國政府今次果斷出手,一反偏袒專利持有人的取態,相信與近年專利官司六國大封相有關。事實上,涉及智能手機的專利訴訟及收購在過去兩年已經達200億美元。Google及蘋果兩家公司在專利花費急增,還在去年首次超過創新科研的投資金額。
在工業時代,創新需要巨額前期投資,例如是機械、半導體等等,專利可保障這些創新獲得合理的回報。不過,專利制度在網絡年代變質,只要是簡單意念,都可以申請作專利。任何公司隨時隨地都會踩中專利地雷。
以MP3音樂播放器為例,Creative公司將此註冊成專利,在2006年成功控告美國蘋果iPod侵權,蘋果最後要與Creative和解,向對方賠償。Amazon甚至把「1-Click Ordering」在美國註冊成專利,亦曾成功控告有類似功能的網站侵權。
大公司為了自衞,不斷註冊專利,保障自己之餘,乘機用來打擊對手。去年,美國當局收到53.5萬份專利申請,比2001年增加超過五成,無財無勢的細公司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紐約時報》最近報道,IT人Michael Phillips研究語音識別的軟件30年,2006年他創立公司略有成績,更與蘋果、Google兩家公司傾合作。怎料收到在行業甚有名氣的Nuance的噩耗,這公司聲稱Phillips侵犯了Nuance擁有的專利。負責人給了他兩個選擇,一是接受收購,或是在法庭見。
Phillips選擇在法庭上交鋒。雖然法庭判Phillips勝訴,指其公司沒有侵犯Nuance的專利,但Phillips花上幾百萬美元打官司,最後亦要把公司賣給Nuance,眼白白看着技術落入Nuance手上,就連與蘋果Siri合作的機會亦雙手奉上。

過份嚴謹 恐削創新能力

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最近一份報告,亦質疑專利過份嚴謹,會削弱創新能力。報告發現,對於專利發展不成熟的國家,改善對專利的保障,有助促進外商投資,提升創新投資佔GDP之比例。但是在已發展國家,再增加對專利的保障,反而對提升創新投資影響極微。報告亦指出,雖然近年專利註冊數量激增,但真正使用在新產品上的甚少,反而越來越多公司申請專利,目的是向不斷創新的公司索償。
要化解危機,有經濟學家早已提出,專利應該跟行業劃分,醫藥、生化等需要高資金投入的行業,專利管制較嚴;相反,靠寫程式的創新,成本不高,即使有專利保障,年期應該更短。Google最近就釋出善意,認為某些與軟件意念相關的專利可以放鬆。
然而,蘋果在後喬布斯年代,很多堅持都可放低,惟獨對Google的狠勁,不會有變。蘋果不從,我估計要改變這個泥漿戰局面,難過登天。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