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勁的內需增長,支持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經濟及股市於近年錄得不俗表現。年初至今,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股市以美元計均上升超過20%。儘管歐洲經濟衰退、美國增長緩慢,打擊南韓、日本和台灣等出口型亞洲經濟的表現,東協區內除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商品出口動力較明顯減弱外,整體經濟增長仍維持堅挺。
通脹壓力不大
在今年第二季,以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計,其他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已放緩至長期平均水平以下,惟東協五國平均仍錄得5%增長,高於過去18年平均的4.7%(見圖)。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分別按年增長6.4%、5.9%、5.4%和4.2%。東協經濟之所以能夠抵禦外圍的弱勢,主要有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持續流入,繼而促進內需強勁增長。在十年前,中國平均每月工資仍較東南亞國家為低,現時已上升至其兩倍水平。與此同時,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亦已從2010年的2630億美元高位有所回落,而東協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卻在近年持續上升,從2008年的580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的1220億美元。東協五國在亞洲中產階級中約佔14%份額,雖遠低於中國的61%,但高於印度的11%。因此,儘管東協地區每個國家的規模並不大,結合起來的力量卻不可小覷。貨幣政策方面,由於通脹紓緩為貨幣當局提供放寬空間,東協各國央行於今年較早時,已分別將政策利率下調,但在最近數月卻並未繼續行動。一方面,當局是希望保留「彈藥」,以預防外圍環境轉差;另一方面,區內通脹率亦可能會在第四季趨升,若放寬步伐太急,只會增加未來通脹回升的壓力。儘管如此,短期內東協地區所受通脹威脅並不大,而區內央行未來可繼續減息的空間雖然收窄,卻仍有能力在必要時放寬貨幣政策。鄧嘉南摩根資產管理機構業務拓展總監 http://www.jpmorganam.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