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導航:<br>能源新勢力企業爭開拓<br>頁岩氣狂潮有排炒

投資導航:
能源新勢力企業爭開拓
頁岩氣狂潮有排炒

頁岩氣近期突然再度成為投資界熱門話題,無他,連本港老牌藍籌中華煤氣(003)也宣佈染指頁岩氣項目,潛力實在不容忽視。有專家更估計,到2035年,頁岩氣將佔全球天然氣生產量的一半。「投資導航」今期特意揭開這個新能源板塊的神秘面紗,並搜羅全城受惠受累股,方便投資者於新一浪頁岩氣瘋炒潮作好準備。

話你知:中國蘊藏量全球最多

所謂頁岩氣,是被封在岩層中的天然氣,要通過水力壓裂技術來開採。由於技術突破,這種潔淨能源近年產量激增,更成為天然氣價大幅下跌的元凶。
頁岩氣之所以成為全球的焦點,在於其蘊藏量豐富,根據國際能源組織數據顯示,全球頁岩氣蘊藏量高達187萬億立方米,中國約佔兩成(36萬億立方米)最多,美國佔13%(24.4萬億立方米),有專家指出,美國未來單靠頁岩氣,便能做到能源自給自足,毋須再依靠石油,並可減少碳排放。
由於中國還未完全掌握頁岩氣開採技術,所以現時產量相對儲量非常小,計劃到2015年,每年只開採65億立方米頁岩氣,僅為美國去年產量的3%。不過,國土資源部於最新一輪頁岩氣項目招標,已允許外資參與,務求積極推動該新能源業務。

開採過程勁污染

雖然頁岩氣好處多多,但在開採過程雖要注入水、沙及化學劑進入地下,會產生大量污染水,故全球不時有示威活動,抗議相關工序。

【受惠股】開採潮至設備股贏晒

內地頁岩氣開採由國企開放至民企及外資,商機瞬間在全國油企蔓延,相關概念股的尋寶潮一觸即發,又以設備股最當炒。着手研發頁岩氣開採設備多年的宏華(196),單計10月首七個交易日已累升逾一成,與有外資做後盾的安東油田(3337)今年齊齊狂升逾一倍,市場相信在本月25日內地頁岩氣項目開標前,鑊氣隨時再來。

安東油田技術高一線

目前大部份民營油企在開採頁岩氣的技術上受到很大限制,能源開採設備股的大幅跑贏,在於其毋須入標,但亦可因成為中標者的技術支援而受惠。當中提供鑽井技術的安東油田,今年中獲全球開採頁岩氣技術的先驅Schlumberger入股兩成,為業內極少有外資支撐的企業,技術上隨時成功突圍,加上中期業績盈喜,今年股價漲幅大幅跑贏同業海油服務(2883)的16%。至於成功自行研發設備的宏華,以及成功為中石油(857)開採頁岩水平井的華油能源(1251)料亦可跑出。
鑽探固然必要,輸氣用的後援設備亦受關注,生產天然氣罐的中集安瑞科(3899),以及生產天然氣管道的珠江鋼管(1938)以行業龍頭地位受捧,今年分別飆升125%及52%,單計10月升幅已約7%。
至於直接做開採的三大油企,亦早已為頁岩氣的商機作準備,分別四出與美企合作或併購,以曲線方法獲得技術,中石油更索性與殼牌合作開採。三者今年股價受油價及內地經濟因素困擾,但本月已開始追落後。

【受累股】能源革命煤炭業瀕死

頁岩氣開發成功,令美國掀起一場能源革命,整個能源行業面臨天翻地覆改變,不單令煤炭等傳統能源面臨淘汰,亦令太陽能等新能源失去光環,影響深遠。
由於天然氣價格直線下跌,美國政府在8月稱將陸續關閉燃煤電廠,預計2012年關閉57座,目標是徹底停止美國的煤炭業。同時,175座總計發電能力2700萬千瓦的燃煤發電機組,將在2012至2016年間停止使用。
美國是全世界煤炭儲量最多的國家,關閉燃煤電廠後,煤炭只能出口。業內人士認為,這將導致國際市場煤炭供應大幅增加,日後國際煤價將易跌難升,已經受累今年煤價大跌的煤炭股,包括中煤能源(1898)、中國神華(1088)、兗州煤業(1171),更加無運行。

料不獲補貼 光伏股堪憂

另一方面,受貿易制裁和歐盟削減補貼影響,多晶硅價格近年插水式下跌,保利協鑫(3800)、陽光能源(757)、卡姆丹克(712)等光伏股股價狂瀉。不過,頁岩產業發展令美國檢討新能源政策,才是太陽能業的死穴。
美國太陽能補貼計劃將在2016年到期,已有專家提出,頁岩氣產業技術更成熟,提出停止扶持太陽能行業。美國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就批評現任總統奧巴馬的新能源政策,認為是無視在頁岩氣方面的進展,並表示要結束聯邦政府給可再生能源專案的補貼。如果美國日後大幅削減對太陽能行業的補貼,勢將令多晶硅需求更加疲弱,光伏股前景堪憂。

外國經驗:美企迎來五千億商機

美國大力投資於頁岩氣,讓其成為廉價新能源,為當地能源及基建相關市場的投資帶來一番新氣象。據高盛早前發表的報告指,頁岩氣行業的蓬勃會令美國國內在未來五年至七年,於氣體處理、氣體分離、石油化工、液化天然氣出口及氣體發電等五大範疇,衍生出約570億至650億美元(約5070億港元)的投資金額。

工程及建築業受惠

高盛指,若上述五大範疇在未來數年加速發展,最先受惠的是美國本土的工程及建築業,其中兩大企業Chicago Bridge & Iron(CB&I)以及KBR更食正行業發展,。兩家企業均在美國國內擁有大量油氣工程承建合約,生意料「多到唔憂做」。兩者在今年第二季公佈的業績,亦遠超市場預期,相信市場早已洞悉兩企在相關行業的競爭力高人一等。
若在細分上述五大範疇中的商機,CB&I與KBR在氣體分離工程中亦是最大得益者,因為兩者在國內早已承擔多個油企的大工程,幾乎已成壟斷局面。兩間公司股價亦亮麗,由2010年至今,累積升幅分別達89%及58%。
至於石油化工發展,受惠股則要推陶氏化工、蜆殼及雪佛龍等能源企業,它們極有機會在未來繼續興建及發展國內大型化工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