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九巴計劃今年底前申請加價,預計申請加幅將達一成,但行走機場的龍運巴士毋須加價。加價其中一個原因是受鐵路競爭影響,七成路線虧蝕,虧蝕最多的20條線,平均每班車只有13名乘客,每月蝕1,400萬元。議員批評,九巴對蝕本線無心經營,導致乘客流失,現又以路線蝕本為理由加價,是不負責任。 記者:麥志榮
九巴董事總經理何達文及副董事總經理歐陽杞浚昨表示,九巴獲准去年5月加價3.6%,但不足以彌補成本上升,今年上半年整體虧損1,500萬元。燃油成本去年大增四成,工資、維修費及隧道費也上升,但乘客量卻下跌,8月起的長者兩元任搭,只令長者乘客量微增,對收入無幫助。
聲稱七成路線虧蝕
他們表示,除了龍運巴士因東涌人口及旅客數量增加而有錢賺,九巴400多條路線中,有七成路線都虧蝕,要由其餘三成賺錢線補貼。當中虧蝕最多的20條線,平均每班車只有13名乘客,每月蝕1,400萬元,大量空載巴士在路面行走亦不環保。
他們指出,蝕本線增加是由於近年多條新鐵路相繼落成,市民搭車模式已改變,但巴士網絡卻無法因應乘客量變化而重組。現時約有200條路線屬無必要或過時,例如將軍澳690及692線,行車路線與港鐵重叠,平均乘客量只有兩成。而馬鞍山接駁港鐵的M線,在馬鐵通車後,每班車只有10至20名乘客。「蝕本線不斷囤積,形成惡性循環,等如慢性自殺。」
他們表示,若將無必要或過時路線重組,可減輕加價壓力。但九巴今年提出路線重組建議,希望削減156輛巴士,結果因區議會反對,最後只能減兩輛巴士。九巴計劃明年試用新重組模式,若區議會同意削線,多出的巴士會全數用於加強同區的服務,以爭取市民支持。
立法會議員范國威指出,巴士線蝕本,並不代表居民無需要,但九巴卻往往無心經營蝕本線,更不時將巴士抽往行走賺錢線,導致蝕本線經常脫班,加劇乘客流失,現在九巴又以蝕本線太多為理由申請加價,是不負責任。
新巴及城巴發言人表示,暫時無加價計劃,密切留意經營環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