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滙款服務固之然較為穩妥及完善,背後卻有許多收費,以抵銷日常營運成本。設計的收費項目巨細無遺,尤其是在銀行存放資產並未達到一定金額的普羅市民,大多數滙款路徑都輕易牽涉到滙款外的其他收費。其中較普遍的是,若滙款的貨幣不是滙款目的地的貨幣,大部份銀行均會收取手續費,介乎60至1000元,數額甚至多過一筆電滙費。本報綜合的10間銀行收費中,有8間會收取非當地貨幣的手續費,當中東亞(023)和大新(2356)更以滙款額分別0.25%和0.125%收費,最高收1000元;恒生(011)則不論金額,劃一收260元。另一項較離譜的是無兌換手續費,即用港幣至台灣和外國滙款的資金並非經銀行兌換而來,中銀香港(2388)還加收100至970元,按滙款額的0.25%收取。若想將外幣現鈔電滙出去,無意作兌換,部份銀行會收取外幣現鈔存入費。其中恒生按現鈔的面額大小收費,存入面額50和100美元的現鈔至外幣電滙戶口,費用將收取存款額的0.25%,現鈔面額10和20美元和其他貨幣則劃一收0.375%。
代理手續費差異大
值得注意是,除了要支付本地銀行的各項收費,通常還要掏腰包予海外銀行或者中轉銀行作為代理手續費,收款人才能收到全額滙款,否則該費用會在滙款中扣除;以渣打為例,劃一收250元;其他銀行收費大多數不透明,差異甚大。若需要為電滙附加中文附言,一般會額外收費,最貴的要數東亞收200元。本報今次只羅列滙出款項的各項相關收費,但收取滙款並非免費,不少銀行均會收取一定的滙入費用,市民必須多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