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150年歷史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由前特首曾蔭權宣佈至今已拖足五年,負責保育和活化的賽馬會,最近才開始為新建築物做地基工程,但進度緩慢,估計最快要2015年才竣工。而建築群在活化後只有約37%面積作文化藝術,27%是商業娛樂設施。關注團體擔心整座歷史建築商業元素太多,要求將藝術文化比例增至50%。 記者:譚靜雯
記者日前到中區警署建築群視察,發現活化工程進度緩慢,只有域多利監獄範圍正進行地基工程,其餘建築物的復修,如警察總部大樓的外牆維修、屋頂瓦片等工程尚未展開。
前特首曾蔭權在07年《施政報告》提出將中區警署建築群,包括法定古蹟中區警署、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交由馬會負責活化,當年馬會提出採用瑞士著名建築師的200米高玻璃「竹棚」設計作地標,預計最快今年7月竣工。但竹棚設計引起中環居民強烈反對,結果馬會要收回方案重新設計,令工程一拖再拖;同期公佈的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包括前大澳警署、雷生春及北九龍裁判法院,已完工及開放予市民使用。
僅37%用作文化藝術
根據馬會最新方案,中區警署建築群的30萬平方呎總建築面積,只有37%用作當代藝術及文物欣賞活動、37%用於公眾通道及機電設施,其餘27%用作商業消閒娛樂設施。監獄操場兩端,會興建兩幢樓高25米建築物,作藝術展覽、表演及演講場地。
違背最初保育原意
中西區關注組成員羅雅寧擔心,中區警署會變成尖沙嘴1881翻版,「好多時候營運者為咗自負盈虧,提高商業元素比例,減少文化藝術嘅比例,咁樣做係本末倒置,違背最初保育原意。」她指建築群附近已有足夠餐飲設施,馬會應增加文藝設施比例至50%,並邀請本地藝術家進駐。
馬會發言人回應稱,活化工程涉及三個法定古蹟內16幢歷史建築物及地下遺蹟,而且工地面積有限,因此工程必須小心翼翼地進行,將與政府會密切監察及檢討有關工程的進度。今年第四季起,馬會將分階段邀請各類營運者提交營運建議書,首階段將邀請文物及當代藝術設施營運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