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境保護署昨公佈2010年香港空氣污染物排放數據,空氣污染物總排放量近年持續下降,四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可吸入懸浮粒子等總排放量,相比1997年已削減20%至55%不等,成功達致粵港兩地政府訂定的減排目標。環保組織指政府以1997年為基準作比較,起點太低,這些數字不切實際,分類數字中水路運輸方面的排放量反覆上升,路邊污染亦日益惡化,促請政府盡快改善。2010年香港五種主要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懸浮粒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分別為35,500公噸、109,000公噸、6,340公噸、33,700公噸及70,000公噸,全部少於去年,其中二氧化硫總排放量比去年大跌43%,環保署副署長黎志華指兩電近年多用天然氣發電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主因。
水路運輸排放量反覆上升
數據看似理想,但道路運輸工具排放空氣污染物數量只稍微改善,水路運輸即遠洋輪船、內河船及本地渡輪排放量近年卻反覆上升,其中船隻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由08年32,700公噸升至10年的35,000公噸,升幅達7%。黎志華指每年約三萬隻遠洋輪船來港,他承認船隻減排工作以往做得不足,早前已開展改善措施,今年9月起如遠洋輪船來港泊岸後轉用低硫柴油(含硫量不高於0.1%),泊岸費可減半。他又指近年路邊監測站空氣污染指數逾100的日子增加,與車輛增多及保養不足有關,相信明年起巴士、小巴及的士陸續更換或安裝催化還原器後,情況會改善。香港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周月翔批評,政府不應只宣揚漂亮的數字,應讓市民知悉船隻及路邊空氣污染是污染問題核心,要求盡快立法規管遠洋輪船轉用低硫燃油,定出時限淘汰高污染柴油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