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九月廿四日寫頭版新聞,內談及英基學校申請人須付出五十萬元debenture,當時係睇完報紙新聞有感而發嘅。有一位讀者來郵,謙稱自己係一位不自量力的英基家長,指報導有誤,左丁山所言有錯。電郵打印本擺放在左丁山寫字枱,好快就被其他剪報、紙張埋藏咗,正是out of sight,out of mind,點知上星期六到馬場,竟然與英基學校協會(ESF)主席唐家成同,於是醒起呢件事,但冇理由在內向唐主席詢問此事嘅唧,於是返到屋企就上網查一查,ESF宣佈嘅ESF Nomination Rights Scheme有幾個要點:(一)已有子女在校嘅家長不受影響。(二)現在英基小學學生不受影響。(三)2013/14學年有150個一年級至七年級新生學額,每個收取提名權(Nomination Rights)五十萬元,先付10%按金(五萬元),學童面試獲得取錄後,家長就要交埋餘下九成,如不獲取錄,五萬元按金全數發還,但如果學生獲取錄而不入學,五萬元按金不獲發還。150個位,每個50萬,總數有七千五百萬元,款項用以建造各項學校設施。好嘞,九月廿四日本欄所言,錯在邊度?錯用debenture呢個字眼啦,但要義係如非有錢人,幾難付出五十萬元為子女送入英基學校,當然早前入咗嘅就好着數,因為可以由兄姊帶埋弟妹吖嗎,(就是sibling priority政策),故此左丁山覺得冇乜誤導噃,不過呢類計劃通常係由大企業保送外來僱員子女入學嘅,由公司找數,咁又唔同。十月五日本欄談及「親疏有別自當然」,內有李玉蓮,李月蓮之分,一位馬讀者來電郵問:「文中所話李玉蓮是不是在浸會新聞系副教授嗎?中大教的是同一人嗎?」兩位係唔同嘅,只因名字相近,又同是中大新聞系畢業,做過記者,所以有時有人弄不清啫。浸大副教授李月蓮在新亞1981年畢業後得加拿大UBC博士學位,佢嘅同班同學包括著名填詞人潘源良與著名電影編劇/導演陳慶嘉(阿寬)。李玉蓮在新亞1983年畢業,著名同班同學有沙膽虹,還有當年電視觀眾人人識嘅林美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