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廿一世紀版「雙城記」 - 盧峯

國際Z世代:廿一世紀版「雙城記」 - 盧峯

「這是最好的年代,這是最壞的年代」(It's the best of times, it's the worst of times)。二百年前出生的英國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以此作為名著「雙城記」的開卷話,不少政治家在演說中也愛援引這句話。想不到的是,倫敦與巴黎這對歡喜冤家的「雙城記」一直演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說的是兩國政府近日因應經濟及政府財政危機採取的截然不同策略與方向。歐洲經濟一蹶不振是英法共同面對的難題,而由此引發的財赤問題更令這兩個歐盟大國成為經合組織內政府財政最惡劣的國家之一。為了扭轉頹勢,為了改善財赤及保住信貸評級,巴黎及倫敦政府扭盡六壬,各自推出本身的減赤提振經濟方案。偏偏,兩國的方案南轅北轍得令人吃驚。十七年來第一位左翼出身的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選舉時已表明會以加富人的稅處理財赤,計劃對年收入超過一百萬歐元的高薪族徵收百分之七十五稅率。當時不少人認為他只是選舉時應付激進左派(要求加稅率至90%)的方案,未必會真正落實。誰知奧朗德前幾天公佈的財政預算案真的把加稅75%列為主要應付財赤的項目,倒是削減開支的力度則小得多。從八十年代開始,減稅才是主流,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以此為財政政策重點,只有奧朗德的師傅米特朗八十年代初剛上台時曾反其道而行,以加稅及國有化作號召。但在市場壓力下幾個月就被迫放棄,這一回奧朗德居然敢逆幾十年的國際潮流,向高薪金融才俊、富人開刀,他們會不會用腳投票,撤資移民甚至透過在金融市場興波作浪反擊大家真的要拭目以待。倫敦的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走的都是另一條減赤之路,那就是大削開支。儘管經濟已連續三季收縮,儘管連IMF及國際評級機構也開口建議英國政府推出刺激經濟措施以免越窮越見鬼。但首相卡梅倫及財相歐思邦不為所動,依然堅持緊縮政策,並預算在未來兩年再減少一百億英鎊的政府開支,特別是福利及醫療方面的支出。據說政府內部已達成一致意見,原來有異議的閣員包括自民黨成員也已同意方案。換言之,直到二○一五年大選前,英國政府都在緊縮,希望藉此把財赤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拉下來,確保經濟回復健康增長。究竟是巴黎的加稅方案管用還是倫敦的削開支做法更有效當然要過幾年才有分曉,難得的是英法兩大國差不多同一時間開展計劃,情況就像把現實世界變成實驗室那樣,實在有趣。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