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眾議院一個委員會日前發表報告,指中興通訊(763)及華為,可能從事間諜活動,嚴重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建議監管機構禁止它們在當地進行併購,政府也不應採購他們的通訊設備,此舉無異於對「中」、「華」兩家公司下達了封殺令,要它們在美國行人止步。不少人會解讀此舉,是總統大選前的虛晃一招,但其實中興華為也不純粹是美中關係下的受害人,兩家公司的高層,都有解放軍背景,華為主要股東任正非是前解放軍工程師,而華為的股權結構多年來諱莫如深。再者,華為及中興的身份本來就尷尬,既非國企又非民企,名義上是集體企業,但又處處獲得政府的恩澤。之前聽過一個小故事,話說96年時,當時的副總理朱鎔基帶領四大內銀的負責人拜訪華為,在聽到公司需要資金來與外資競爭電訊設備合約時,朱鎔基二話不說,當場下令四大內銀成為華為的大水喉。雖然華為早已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設備商一哥,但不少美國人仍然對它很陌生,對其品牌「Huawei」更是聞所未聞,更有把其名稱誤讀成夏威夷(Hawaii),以致其官方網站要教授正確讀音。
程式多花臣 美國早有戒心
再者,網絡戰確實成為近年相當敏感的課題,美國總統奧巴馬8月初已引用冷戰時代的國防法令,要求當地電訊公司交出網絡機密資料,以調查中國的網絡間諜活動。今次國會的報告,亦提到華為的路由器(Router)有古怪,例如會在半夜在未經授權下突然開動,向內地傳輸大量數據,華為自然否認。但內地數碼產品暗藏後門程式,確曾出現,2008年一隻由當地最大電器連鎖店Best Buy外判予內地廠家生產的數碼相簿,被發現內藏惡意攻擊程式,相架一接駁電腦,便可以盜取資料傳到內地的指定電腦,連防毒軟件也偵測不到,最後Best Buy要將有關產品全數下架。無論是杯弓蛇影,還是空穴來風,已不止美國起戒心,澳洲早前已禁止華為參與興建政府380億美元的全國寬頻網絡。加拿大政府昨日也表明,政府的保密電訊網絡招標項目,會把「國家安全」列入考慮之列。印度通訊部1月時也警告,中國製造商或帶來安全理由。
大選臨近 對華態度變籌碼
當然,政治氣候也起推波助瀾的作用,臨近大選,奧巴馬及羅姆尼在對華問題上硬鬥硬,奧巴馬剛剛否決了一家內地私人公司收購俄勒岡州一個美國海軍基地附近的風力發電場,是22年來首次有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否決商業交易。同時間,美中就太陽能產品的反傾銷爭議,以及兩者在民企的會計監管上的齟齬,都予人拳來腳往的感覺。大國博弈,涉及政治以及經濟的因素,企業可以做的其實並不多。華為並非不知道要拆彈,它早已經大灑金錢僱用六家政治公關公司在國會做工夫;在英國的洗底工作更創新,它在英國政府的情報機關GCHQ附近,開設了一家網上安全評估中心,聘請了不少情報機關的前官員,又與該機構合作,藉此說服英國政府其產品的安全無礙。不過,我認為,歐美對內地企業的不信任,植根於雙方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對內地的官商系統的疑懼,及面對中國崛起的不安全感,這情緒甚至不限於歐美,澳紐、印度、非洲甚至緬甸,也有一定程度的欲迎還拒。美國大選過後或許有所降溫,但中國政府及企業面對的壓力未必便減少。在內地越吃得開,越得到政府扶持的國企,走出去之路可能會更難走,因為他們佔據了太多在外國來說屬於敏感的行業。與其如此,中央長遠倒不如減少打壓民企的發展,畀多些機會他們壯大,他日再各自修行,仙女散花式地發展海外市場,收穫肯定更加大。丘亦生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