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諮才有灼見 - 亦彤

真諮才有灼見 - 亦彤

踏入上任第一百天,梁振英政府終於宣佈擱置擾攘多時的國民教育科,全權由學校處理,讓教育回歸教育。政府的連番讓步,美其名是回應社會訴求,更貼切的說法是狗急跳牆,弱勢之下不得不低頭妥協。當然,從事後來看,政府此着絕不令人意外,尤其范太高調批評現屆政府的管治水平、中央領導人發出重要批示處理南丫島撞船事故等,或多或少反映中央政府對梁特的信任度下降,甚至展現出種種不耐煩的躁動,推使政府以緩和社會矛盾為優先。然而,政府似乎仍未從中吸取任何教訓,試圖將所有管治錯失歸結為前朝的責任,沒有嘗試釐清問題的根源所在。
從開展國民教育,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政府推出的方案總是與民意背馳,表示官方的諮詢機制已不能有效運作,所謂「廣泛參與」已不能如實反映各持份者的訴求。因為打從政策的醞釀階段,政府已經採用「由上而下」的諮詢方式,反映的是官方及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令整個過程淪為徒具形式的假諮詢。所謂公眾意見只是花瓶,充其量起小修小補的作用,到最後政策出現強烈反差,公眾唯有通過建制外的手段去表達不滿,而政府也得採用非常方式應對。當然,公民社會的確立是推動民主的良好徵兆,但始終需要解決社會民意與政府決策之間的鴻溝,否則再好的意願也難以轉化為惠及整體社會的具體政策,只能成為一股防止政府犯重大錯誤的外部監督力量。所以,刻下我們不是要去否定諮詢機制的存在價值,而是反思如何令它成為充分體現程序公義的真諮詢,盡能力平衡各方意見,建立一道更有效的官民溝通橋樑。

亦彤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