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類風濕關節炎導致關節紅腫變形,嚴重者更可能殘廢。因暫時未有根治方法,患者須終身服藥控制病情。傳統的抗風濕藥引起惡心、肚瀉、脫髮等嚴重副作用,逾三成患者受不了,考慮自行停藥,隨時令病情惡化。有藥劑師建議病人轉用已納入藥物名冊的七種生物製劑治療,減輕副作用。
類風濕關節炎是免疫系統失衡引起的疾病,患者關節僵硬、紅腫及變形,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嚴重者可致終身殘障。本港現時約有25,000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大部份服食改善病情抗風濕藥控制病情,其中最常用的是「甲氨喋呤」(MTX)。
「甲氨喋呤」的副作用非常強烈,包括惡心、肚瀉、脫髮等,甚至會影響腎及肝功能。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8月接觸228名服食甲氨喋呤患者,三成受訪者表示因無法忍受副作用,考慮自行停用藥物;沒有自行停藥的患者中,亦有一半人因擔心病情惡化,才「頂硬上」堅持服藥。
對肝功能損害減半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稱,新式藥物生物製劑的療效與傳統藥物相若,但可大幅減低副作用。他引述第三期國際大型臨床研究,使用生物製劑「托珠單抗」與「甲氨喋呤」混合治療,與只使用「托珠單抗」治療,半年內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的比率分別為40.4%及34.8%,令肝酵素過高的比率則分別為48.8%及27.6%,證實新藥對肝功能的損害少近一半。崔俊明稱,醫管局已將七種生物製劑納入藥物名冊,建議病人與醫生商量,申請資助試用新藥。他亦建議政府加強宣傳生物製劑,讓病人「多一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