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外婆的芋餃 - 毛尖

蘋果樹下:外婆的芋餃 - 毛尖

媽喜歡看美食節目,星期天晚餐她就催我們快點吃,吃好可以看頂級廚師,雖然這個節目要到晚上九點多才開播,可她記掛着那幾個火熱PK中的選手,心有戚戚焉。也因此,這檔節目的三個評委,曹可凡、李宗盛和劉一帆,她最不喜歡劉一帆,覺得他舌頭太毒。
那些選手多不容易啊,光是劈火腿,光是洗羊腰,就讓媽很同情了,所以,選手們做出來的菜,雖然我看着常常食欲不高,但我媽都給他們打高分,完全「腦殘粉」的狀態。唯一一次,她批評了三個選手。
那是節目的「壓力測試」環節,三個選手PK「三色小籠包」。四十五分鐘過去,一男兩女三選手呈上三盤小籠,第一盤,小籠都有沒合攏的;第二盤都合攏了,但小籠褶子不漂亮;第三盤的小籠,一個個瘦瘦弱弱,沒精神。

媽嘆了口氣,想不明白這些能做滿漢全席做法式大餐的選手,怎麼就做不好一籠小包子!我爸就趁機批評了我媽的美食修正主義,廚師廚師,能做好青菜做好餃子,就是頂級廚師。是啊是啊,我跟着附和,在我心中,外婆就是頂級廚師,外婆的芋餃就是廚房絕唱。
說到芋餃,連我爸都黯然了。
外婆出身貧農,爸爸出身地主,一輩子,丈母娘和女婿在美學上就沒調和過。外婆最煩爸爸的是,一天到晚讓她洗手,洗煩了,外婆就會說,那你別吃我做的飯。爸爸有時抽瘋,就真的去外面買餛飩吃,外婆一生氣,就動手做芋餃。
芋餃,誰擋得住外婆的芋餃呢?那可是他們新昌媳婦的獨門秘籍,聽說從清朝乾隆年間就有了。常常,外婆一邊搗小芋艿,一邊開講野史,新昌老家啊,出過一個大舉人,可是,這舉人進京沒多久,就回鄉了,因為想吃芋餃啊!這個故事講好,外婆就開始把番薯粉和芋泥活起來,然後呢,她的故事也更高級了,這回說的是乾隆爺了,乾隆爺下江南,大家都知道他吃肉丁蓮子酒燉鴨、春笋鹽炒雞、螺螄盒,哪裏知道,他還吃過我們新昌芋餃!
外婆一邊渲染乾隆爺吃芋餃心魂蕩漾的場景,一邊開始包小芋餃了。大拇指大小的芋餃,塞足了肉餡,站在砧板上,個個精神抖擻,我們四個孩子站在旁邊,數啊數,數到一百個的時候,外婆要講外公的故事了。外公,在外婆的心中,那是比乾隆爺還高級的。但是,我們不想聽外公的故事了,我們催着外婆,可以下第一鍋了!

這個時候,爸爸也熬不住過來給外婆扇扇子了,丈母娘看一眼女婿,想再諷刺他兩句,話到嘴邊變成了:「不用扇我,去扇煤爐。」我們也跟着拿起扇子去扇煤爐,直把火苗扇得一尺高,直把小芋餃扇到透明。
灑上葱花,一人三十個,吃到一半,表妹哭了,她說剛才一個芋餃直接滑下喉嚨的,不能算。外婆就給她補一個。我們於是也跟着說,剛才我也滑下去一個……
這個,三十年前的往事了。
芋餃呢,其實媽媽也會做,姐姐也會做,但是,媽媽做芋餃的時候不會講故事,姐姐還用上了攪拌機,後來在超市,我們還發現過速凍芋餃,可我拿起又放下了。因為在我心中,芋餃的工序,包含了外婆的故事,包含了我們的期待,包含了那被扇得一尺高的火苗。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