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釀成39死87傷的十‧一海難,意外成因至今仍然是謎。《蘋果》獲一名船長提供12張「海泰號」出事前後的航海路線圖,該船長透過船舶自動辨識系統(AIS),追查得「海泰號」出事時的航行路線。航海圖顯示,兩船相撞後短短40秒,「海泰號」再次開啟引擎離開,船尾噴出的水壓造成的漩渦,極可能是促成「南丫四號」極速下沉的主因。記者︰黃江奇 梁琬珊 麥超億
提供該組航海路線圖的李船長,事發當晚在南丫島附近海域航行。他的船隻安裝了AIS系統,可以偵測附近船隻的航行資料,10月3日,他透過AIS系統,輸入出事日期、海域及「海泰號」名稱,成功找到海泰號出事前後兩分鐘的航海圖。
40秒後抽頭加速駛離
圖中顯示,海泰號出事前兩分鐘,於南丫島北角村碼頭對開,以23.9浬正常船速,向榕樹灣碼頭行駛。至8時21分02秒,海泰號船速急降至2.1浬,南行的船頭向左扭轉逾90度,指向海中心方向東北方,此時已撞向南丫四號。李船長解釋:「呢個時候好肯定係撞咗,應該喺出事現場停咗,受水流同航速影響,同隻船(南丫四號)連埋一齊。」
出事後,航海圖顯示海泰號航速再減至1.1浬,船隻近乎煞停,但因水流影響,船頭稍稍偏回右邊。但40秒後,海泰號航速突然加至3浬,船頭重新指向南丫島,顯示船身啟動,抽頭駛離。
噴出水壓加快海水湧入
李船長解釋,雙體船引擎一開,會噴出強力水壓,加上海泰號當時已有損毀,較一般船隻需要更大動力啟動,「開咗個口要你再去製造航速,阻力會大咗」。
海泰號在撞船後抽頭撤離,引起的湧浪使南丫四號船艙破口不斷有海水湧入,再加上海泰號噴出的水壓,可謂雪上加霜,「可以解釋點解隻船沉得咁快!」李船長本打算再追查海泰號返回南丫島的路線圖,但因撞船的衝擊力影響了天線的接收和發射,故無法接收海泰號返回南丫島的航海圖。
職訓局海事部訓練學院經理楊沛強看過航海圖後,補充說明,指懷疑意外中被撞沉的南丫四號突然切線釀成意外。「呢幅圖見到隻雙體船一直向南行,係跟返航道,但喺呢個位撞咗,估計因為隻船突然切線,隻大船煞唔切,船頭撞埋細船船尾」。
楊沛強又解釋,今次取得的偵測圖來自一個名為AIS船舶自動辨識系統(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是一套用來記錄船隻航行的系統。此技術主要透過無線電通訊,發射及接收附近船隻的資料,避免船隻發生碰撞,並提高航海的安全性。
自動辨識系統利用的兩個頻道屬國際性,其穩定可靠的通訊範圍一般約20至30浬,訊號強勁時範圍更可遠達數百浬。根據國際海事組織的標準,自動辨識系統除了提升航海安全外,也被視為沿海國的重要海事保安設備,至少有約4萬艘船正在使用。由於AIS系統並無偵測到南丫四號,故相信該船並無安裝該套系統。
兩船相撞實際位置圖
上圖中紅色標示為南丫四號與海泰號相撞位置
「海泰號」 AIS系統偵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