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關愛基金為居於惡劣環境的「N無」人士發放一次性津貼,今日起接受申請,預計逾1.3萬戶、近3萬人受惠,但不包括蝸居工廈的居民,被批評「大細超」;近年劏房租金飆升,有遭逼遷住戶便指津貼只夠用作搬遷費,無助改善生活。關注團體促政府放寬限制,長遠將津貼恆常化,為低收入人士訂定生活保障。
關愛基金「為居住環境惡劣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津貼」援助項目今起接受申請,一人戶可獲發3,000元一次性津貼,二人戶為6,000元,三人或以上住戶劃一為8,000元,涉款約9,100萬,最快今年11月下旬發放。
工廈住戶被拒門外
申請住戶需租住私樓單位內的劏房、板間房、籠屋或天台屋等,居於臨屋、單身人士宿位或露宿者也合資格,但需符合入息限額和租金上限。工廈住戶則被拒於門外。
一家四口原居於大角嘴劏房的芬姐,因收購問題被迫搬進深水埗僭建天台屋,月租3,000元。最近屋宇署去信業主勒令清拆,她又要四出「搵房」搬遷,但租金貴得驚人,「(劏房)80呎都冇,月租要3,600蚊」。她坦言關愛基金的津貼只能用作搬遷,「叫做好過冇,但幫唔到幾多」。
「大家都係非法改建,點解住工廈就冇份」,張女士與丈夫居於違規工廈,月租2,600元,正面臨清拆。她指現時劏房月租動輒三、四千,負擔不起,批評政府不知民間「劏況」,未能顧及有需要的基層市民,「一句講晒,政府施政無能」。
或將援助項目恆常化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今年6月訪問200名居於惡劣環境的住戶,逾七成人認為關愛基金發放一次性津貼,無助紓困;而部份居於面積細小的獨立單位人士,也可能不合申領資格。組織幹事李大成批評關愛基金設限,令部份N無人士無法受惠,促長遠訂定低收入人士生活保障。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也指,近年廉價板間房已移至工廈,估計逾萬人居住,促政府放寬限制予工廈住戶申領津貼。
關愛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羅致光稱會探討將協助N無人士的援助項目恆常化,但首要了解他們的背景,故藉今次項目,助政府收集N無人士的資料,「將來可以知點樣去幫佢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