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俗稱「鬥雞眼」的內斜視不止影響外觀,也會導致重影和無距離感等問題。香港眼科醫院09年起引入新療法,將肉毒桿菌(Botox)經眼球注射入內斜視患者靠近鼻子那邊的眼部內斜肌,放鬆該組肌肉,從而把偏向內的眼球移回中間。此療法主要應用於接受電療後影響神經導致內斜視的病人,病人平均每隔2至3個月要注射一次。
記者︰陳凱迎
本港約2%人口受斜視困擾,部份人因鼻咽癌、腦癌或甲狀腺癌等接受電療後,負責控制眼部外斜肌(近耳朵那邊的眼肌)的「第六條神經線」受破壞,導致眼球無法轉向外,形成後天性內斜視,病人因此出現重影及無距離感,落樓梯會「差錯腳」,斟水亦會倒瀉。
傳統上患者可佩戴特別眼鏡或接受手術解決內斜視,香港眼科醫院09年引入新療法,將Botox打入病人的內斜肌,改善斜視問題。該院副顧問醫生劉凱珊解釋,注射Botox可令病人的內斜肌放鬆,平衡眼球兩邊內、外斜肌的鬆緊度,讓眼球移回中間位置。病人接受注射時要局部麻醉,醫生會利用眼科醫院獨有的肌電圖儀器探測病人內斜肌位置,以提升注射時的準確度。
眼科醫院至今為44名後天性內斜視病人進行此療程,由於效果非永久,病人平均2至3個月需補打一針,每次收費100元。該院分析當中17人的數據,發現他們注射Botox後,望近的物件時斜視角度改善約80%,望遠的物件時改善逾60%;但肉毒桿菌有可能「走散」至其他肌肉,病人打針後出現眼皮下垂或高低眼的風險約8%,這些副作用會隨Botox失效消退。小部份病人注射數次後,效果持續,毋須再打針。
先天患者或孕婦不宜
劉說,外國會於診所內替病人注射Botox,本港私家診所也有利用Botox治療眼瞼痙攣,眼科醫院為了減低感染風險,會於手術室內注射,每支Botox於同一節手術室時間內分給6至7名病人使用。至於先天內斜視病人,由於以小孩為主,手術時難以配合,加上他們的斜視幅度較大,故暫未應用上述治療。懷孕或準備接受手術改善斜視的病人,均不宜接受Botox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