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運動創傷門診看了一位職業足球員,他說因為弄傷了「鼠蹊」求診。但其實他弄傷的是小腿後肌肉,而非鼠蹊。我們常聽到運動員因拉傷鼠蹊須休息,但原來很多運動員有誤解,除了不知鼠蹊位置外,也不清楚受傷後的處理方法。
有撕裂或劇烈刺痛
鼠蹊是指大腿前方、上端及下腹部相連的部位,即大家經常講的「腹股溝」靠中內側位置。這部位除了有許多肌肉、肌腱及韌帶外,還有非常重要的血管、神經線及淋巴系統,同時也是髖關節的位置。
當運動員感到鼠蹊痛楚,當中最普遍是肌肉及肌腱的損傷。運動員在奔跑時,或伸展大腿時,拉傷鼠蹊附近的肌肉及肌腱最為常見。患者在走路時會感到輕微不適,但當要進行一些快速的動作,如跑步及跨步,便會感到該部位有撕裂或劇烈的刺痛。受傷位置最常在大腿內側,患處會有輕微腫脹,甚至出現瘀的情況。常見的受傷肌肉包括內收肌及股直肌,除大腿部位外,拉傷腹部的肌肉也是造成鼠蹊疼痛的原因,當中腹直肌的拉傷則為最常見。
無論拉傷大腿還是腹部,受傷後都應停止練習及比賽。在傷後的48小時內可用冰敷,服用消炎止痛藥一星期,並接受物理治療。一般而言,鼠蹊附近肌肉輕微的拉傷,患者需要兩至三星期休息;嚴重或會花上兩至三個月時間才能痊癒。要知道肌肉力量不足或不均勻、柔軟度不足、熱身運動不足夠或過份疲勞等,均是導致鼠蹊附近肌肉受傷的成因。因此,傷癒後的運動員應更着重熱身運動、肌肉力量訓練及伸展運動,並要配合足夠的恢復時間。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