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產品價格不停下跌,行業參與者叫苦連天,但價格戰還是打下去,評論者分析行業狀況,立即可用四個字解釋:產能過剩。有經濟學家指,內地95%產業出現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即供過於求,出現這情況源自不同可能性,而最大可能性是供應增長比需求快。另一個較棘手可能性,是需求不變或下跌,但供應在上升。產能過剩的意義表面上單純,實際上隱藏很多複雜問題。
某程度供過於求是正常狀態,供應除了滿足需求,還要建立一定水平的庫存,和預備不能預計的突然需求。還有季節性需求起跌可能很大,供應不可能算到盡,達至永遠供求相符,因此,適度產能過剩是正常。即使行業出現周期性產能過剩,市場亦懂得自我調整,經過汰弱留強機制,周期性產能過剩隨着時間消失,也是健康的新陳代謝現象。可是,內地出現的產能過剩並不是尋常結構性問題,而是人為扭曲的病態。即是說,在內地,供過於求可分三種:正常、周期性和人為扭曲,本文主要探討第三種。
產能過剩 人為扭曲嚴重
舉例,稍有在內地活動的香港人,對內地體育用品業的蓬勃都嘖嘖稱奇,一條街連開十間八間體育用品店的奇景,四處可見,不過除了四年一度奧運會,外人不會察覺中國是熱愛運動的國家。我喜歡跑步,每到外地都留意當地跑步文化,根據我的觀察,內地人不熱愛跑步。
體育用品供過於求顯而易見,雖然調整過程可能痛苦,特別是內地體育用品股的股民,不過經過一段時間汰弱留強,體育用品業有機會重生,到時根基更紮實。這種周期性產能過剩可隨着時間解決,可是人為扭曲產能過剩可以持續一段長時間,基本上其特性是無法預計。
人為扭曲的病態行業有特徵作記認:1)多是重工業,固定成本高,規劃建廠需要幾年時間,決策者總是在不合適的時間決定建廠;2)技術成份低,生產過程不大牽涉創新,產品質素要求不高,多是原材料;3)聘用大量工人,即使產能過剩,地方政府也會出手助企業,避免出現大量工人下崗,打擊社會和諧;4)中央或地方政府補貼企業,特別是原材料和資源價格,成本人為地降低;5)位於離北京和上海較遠的省分,北京和上海接近權力中心,產業運作較規範。
有一個行業符合以上五個條件,是鋁業。自2001年,內地鋁產量居世界之冠,過去10年,內地鋁產量不停上升,跟世界距離越拉越遠。中央政府很早便察覺到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2009年國務院頒佈命令,指定三年內不准新建或改建鋁業項目。然而,中央力竭聲嘶叫停,地方充耳不聞,不停增加產能。2010和2011年鋁產能增幅分別是21%和12%,2012年上半年產能增幅是10%。產能老早過剩,但供應不斷上升,這不是病態扭曲是甚麼?
內地鋁業此刻最需要做的事,是由行業領導者以身作則,以紀律取代私利,帶頭控制供應量,以行動向其他行業參與者曉以大義,大家須捱一段苦,才有機會重見光明。中央政府也喝不停,惟有靠行業領導者作身同感受宣言,或者較有說服力。不過凡事換轉在內地發生,都有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發展。
電企補貼鋁業 自欺欺人
內地鋁業有一個明確領導者,是河南省,佔全國鋁產量四分之一,多年來穩佔全國第一產鋁省分。鋁業因產能過剩叫苦連天,河南最感覺到痛楚,最應該看到不能一錯再錯下去,須採取果斷根本性行動,改變鋁業病態。明顯地,當前急務是執行中央禁止建廠的指令,防止供應上升,下一步想辦法誘導關閉一些效率低的工廠,逐步減低供應,讓物競天擇發功。河南最近宣佈,批准鋁企業暫緩支付一定額度的電費,我知道後語塞。
電費是生產鋁最大支出,佔成本四成以上,比物料還高。河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主動把問題加深。產能過剩下,大量鋁廠虧損至不能經營下去,這些鋁廠之中,當中不少根本不應經營下去,但政府出手扭曲市場環境,這些不應存在的鋁廠繼續擾亂市場,市場失控進一步惡化。
暫緩企業付電費,即是政府補貼企業,電廠大都是國企,政府一聲令下,從電廠口袋強行拿錢到鋁廠口袋,問題是,鋁廠口袋是深不見底的黑洞。河南政府怕痛,選擇走一條表面上容易走的路,不過這條路只會把問題拖延,河南鋁業產能過剩將越來越嚴重。河南眾多鋁廠之中,一定有一些實力較強,管理較好,正常情況下,強者淘汰弱者,維持某程度市場秩序,即使市況低迷,強者也可生存下去。可是,政府扭曲市場,汰弱留強制度失靈,應死的不死,反而有可能強者和弱者最後一齊死。
看到河南的瘋狂決定,我聯想到最近看的一本書—《When A Billion Chinese Jump》,作者Jonathan Watts是英國《衞報》作者,負責亞洲環保課題,這本書從環保角度看內地的經濟奇蹟,深入基層採訪奇蹟背後的代價。這本書其中一章標題是「為何這麼多人討厭河南?」(Why Do So Many People Hate Henan?)
感覺上,內地每有負面的事情發生,很多時都跟河南有關,從天災到人禍。作者從地理角度分析河南過去經歷的苦難,他認為負面的河南,源頭是人口過多,環境遭破壞,加上政府領導無方,環境惡性循環的沉淪下去。河南人口接近一億,假如河南是一個國家,以人口計算,全球名列12。河南土地環境不勝負荷,過去幾十年,多場災害都在河南發生,這不是偶然,不是天意,而是人為造成的破壞。
貧弱的環境製造困難客觀因素,政府領導者缺乏勇氣正面解決問題,每每作出短視決定,深化問題,河南一代一代沉淪下去。
河南現任領導私底下或會承認,暫緩收電費當然不是解決鋁業產能過剩的方法,這只是一個斬腳趾避沙蟲的脫身之計,但他們申冤,把河南打造成全國第一大鋁業基地,不是他們的主意,現在的問題是由前人做出來,無理由由他們承擔,因此把問題傳下去,是合情合理。他們也希望河南滿佈創意產業,但接手的卻是一大塊鐵銹爛攤子。
政府拖延問題 前景堪憂
河南鋁業問題不是單一事件,在不同行業也見到相同問題,解決產能過剩竟然不是從供求着手,而是推出短期措施,把問題拖延,希望時間可解決問題,解決不了,便把問題傳下去。內地經濟放緩,需求進一步下滑,內地地方政府將面對日益嚴重的產能過剩災難。
地方政府不理經濟現實,重複增加產能,遇上經濟不景,將會把內地多個地方變為鐵銹地帶(Rust Belt)。從外國經驗,地方鐵銹化尤如沙漠化,一出現便沒回頭路走,情況只會日益惡化。鐵銹地帶畫面是一座座無人工作的工廠,一群群失業無方向的青年,天空是被污染至灰濛的顏色。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