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漣漪效應不嚴重<br>時薪33元成分水嶺

最低工資漣漪效應不嚴重
時薪33元成分水嶺

【本報訊】勞工處早前針對零售及飲食兩大行業,研究最低工資引發的漣漪效應。消息指,研究發現,時薪33元或以下的員工,普遍受最低工資漣漪效應「帶挈」而獲加薪,平均加幅約3%;但時薪33元以上的員工則多數未見受惠。政府消息形容,漣漪效應在零售及飲食業頗為顯著,但未算十分嚴重。記者:盧文烈

時薪30元的新最低工資水平落實,但勞資爭拗尚未平息,其中一個爭論點是最低工資會否引發漣漪效應。勞工處早前委託顧問公司進行漣漪效應研究,共訪問了飲食及零售業約500間企業,涵蓋60,000名僱員。研究已完成並曾交最低工資委員會討論,但政府一直未肯公開。本報獲悉,有關研究發現漣漪效應確實出現在這兩個行業,時薪33元成為重要分水嶺,在這個薪金水平或以下的員工,普遍受惠於最低工資立法,薪金連帶被扯高,越近28元,加幅越多,在扣除年度加薪等因素後,單是漣漪效應引發的加幅約3%。不過,並非所有員工都有薪加,研究發現,時薪33元以上的員工,漣漪效應並不明顯,僱主多數未有對這薪金水平以上的員工進行額外加薪,「就算加,都唔會加好多。」

引發企業轉聘兼職

研究另一發現是最低工資推行後,零售及飲食業的兼職工數目,出現10%至20%增長,反映最低工資引發部份企業轉聘兼職工。現代管理(飲食)專業協會會長胡珠形容,加薪漣漪效應席捲飲食業,最低工資立法後,原本時薪28元或以上的員工都獲調整人工,「最少加返一、兩蚊」,否則肯定影響工作士氣,估計業內有近半員工曾獲加薪,「你見到個新仔人工同你差唔多,都唔會做得happy啦。」他說,飲食業始終是服務性行業,要小心照顧員工感受,「員工一個唔覺意,跌爛隻碗,甚至實行按章工作,作為僱主損失仲大。」他又估計,最低工資提高至30元後,漣漪效應引發的加薪潮會擴大。不過,零售、商業及成衣業職工總會總幹事張麗霞認為,最低工資漣漪效應較原先預計輕微,除了飲食業較顯著外,其他行業「幾乎係零」,「即使政府嘅數據,都唔見好嚴重」,她說,不少零售業員工反映,最低工資實施後,不但未獲加薪,甚至被扣減飯鐘錢及有薪休息日,漣漪效應殺傷力言過其實。

零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