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買樓的心魔 - 丘亦生

金融雲端:買樓的心魔 - 丘亦生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首次升穿110點,再創歷史新高,連樓齡33年的北角健威花園都話見萬元呎價。樓市熾熱到達新境地,究竟甚麼人願意接貨,這些買家肯定不會認為自己在接火棒,他們究竟在想甚麼?
低息環境持續至2015年、土地供應短期內無法大增、內地人繼續掃貨、儲蓄除買樓外無處安身……?我告訴你,2004年美國樓價升勢最急時,當地新業主回答問卷時,說的也是:土地供應有限、亞洲買家掃貨、經濟增長持續、人口不斷上升……。

越貴越多人要 氣氛主導

雖說樓市一定程度是自由市場,服膺於供求定律,但樓同時是投資類別資產,像股票一樣,越貴越多人買,越跌越雞飛狗走,故此市場預期往往主導走勢,觀感及社會氣氛往往會令價值大逆轉。
專門跟蹤美國樓市、並一早預示當地樓市爆煲的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最近便發表研究報告,探討買家預期(Expectation)在樓市泡沫中的作用。
席勒最為人熟知的是寫了相當警世的《非理性亢奮》一書,及好像中原地產一樣,定期編製及發放美國各大城市的樓價指數,但原來他一路有針對新買家進行樓市前景調查。首次在1988年開始,並在2003年後變成一年一度的大型調查,亦即有了25年的歷史,足夠一個樓市周期有凸。
在這份名為《他們在想着甚麼,在旺市及淡市的買家行為(What Have They Been Thinking?Home Buyer Behavior in Hot and Cold Markets)》的研究中,席勒發現,買家對短期樓價走勢非常清晰,絕非LuLu,而且對未來12個月的樓價走勢,評估傾向保守,往往低於之後實際樓價的按年表現。
問題並非出於短期的評估,而是長線。席勒的調查發現,如果要求新業主評估未來10年的平均樓價表現,在美國樓市盛極而衰的2003至2007年間,不少答案竟然是每年升逾10%,甚至有的回答超過12%。10年樓價表現已經難估,以為樓價可以連續10年每年升逾一成的想法,實現的難度更高。

長線預測樓市 通常樂觀

由於買樓是長遠投資,故此10年預期比1年預期更重要,偏偏多年的調查發現,1年預期較緊貼市況,10年預期則較簡單得來流於樂觀。
席勒認為,買家的10年樓價預期與按揭利率的差距,可以部份解釋樓市泡沫的出現,2004年時,10年樓價預期是每年升12%,而按揭息率是6%,在一成首期下,每年預期回報高達66%!這樣高的回報,即使樓價短期有調整,也無礙豐厚利潤。這差距同時可以解釋,為何近幾年美國出力遏按息,樓市也沒有起色,因為按息雖然跌至4厘,但10年樓價預期亦跌至4%,兩者差距似有還無,樓市蘇醒乏力。席勒認為,現時倡言美國樓市否極泰來,為時尚早。
長期樓價預期是如何變化的?席勒也未能提供滿意解答,僅以其長子改名的30年前軼事,說明有時身在社會潮流也不自知,他本想為其長子改一個較特別的名字,結果左度右度,終取名Benjamin,但到兒子上幼稚園後,才發現Benjamin已變得非常普及,席勒至今不明真相,但他太太則依稀記得可能受朋儕影響。
在facebook年代,人際影響更加無遠弗屆,社會潮流頃刻可以改變,對樓價的長期看法,會否加速逆轉?正在本港入市的買家,是基於一個甚麼的長期樓價假設,這些答案,我也很想知道。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