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針事件】
【本報訊】DR醫學美容集團疑為病人打毒針事件,據悉其中一名危殆病人的血液樣本,初步化驗到一種膿腫分枝桿菌。有專家指此菌抗藥性高,治療困難。DR創辦人周向榮繼續卸責,指該公司只負責轉介病人、由醫生做療程,辯稱療程只屬保健,並非醫療行為,病人已簽署免責聲明。
記者:陳沛冰、文兆麟、劉燕婷、梁麗兒
四名婦人在DR醫學美容集團接受「DC-CIK」療程,當中兩名在律敦治醫院及一名在聯合醫院留醫病人,情況仍然危殆。消息指,其中一名在律敦治留醫的危殆病人,血液樣本化驗到膿腫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菌量非常多;當發現病人感染該菌後,醫護「個心沉一沉」,因該菌抗藥性高,較其他分枝桿菌更難醫。該病人要用多種儀器維持生命及插喉,現用多種針對性抗生素治療。由於暫時只在一名病人的血液發現此菌,未能肯定此菌是今次嚴重事故元凶。
承認沒有證據證明療效
至於另一名在律敦治留醫的病人,生存機會較高,惟敗血病令她的細微血管阻塞,沒有足夠血液流往手指、腳趾,令手指腳趾變藍,但仍有感覺,暫不需截肢;其肝及肺也受影響,但不需用呼吸機,醫生擔心她可能會有後遺症。
DR創辦人周向榮在事發後四日首度見記者,他指該集團只負責轉介客人給醫生,由醫生進行療程,客人已簽免責條款,說明療程並非醫療用途而是保健,療程每次五萬至七萬元。周向榮又歪理連篇,指該療程不是醫療行為,「點界定醫療同保健行為,係自己(客人)去判斷」,難有客觀標準;他將責任推給前線員工,指美容顧問向客人推介療程,「我哋有800幾個員工,冇可能控制到佢講咩。」
周向榮承認沒有證據證明療程成效,但相信療程理論上可行;對於他是否需就事件負責則由法庭判決,但道義上會向病人賠償。周並向病人致歉,指其姐是其中一名病人,做了第二次療程後出事。客人若購買該療程可退款。
膿腫分枝桿菌抗藥性高
周向榮的59歲姐姐仍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情況穩定,警方已為她錄口供。昨午12時許,港島總區重案組探員到律敦治,但因兩名病人相當虛弱而未能錄口供;警方已聯絡做療程的醫生,並到周向榮投資的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取走其姐血液樣本調查。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膿腫分枝桿菌乃常見環境細菌,可存在於水喉、塵埃及泥土中。健康人士帶菌不會受感染,體弱及免疫力低人士易中招,瑪麗醫院過往也有骨髓移植病人曾感染此菌。
此菌對大部份抗生素抗藥,病人感染此菌是「壞消息」。分枝桿菌須高溫處理才能殺死,如高達攝氏131度的消毒爐,一般實驗室的消毒規模無法殺死。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強調,今次個案涉及的醫學程序,若證實程序由醫生負責,須調查是否嚴重醫療事故,包括有否疏忽及錯誤。醫委會非常重視醫生與美容公司掛鈎問題,對於能否抽出幕後黑手則有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