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論衡:長痛還是短痛?

德智論衡:長痛還是短痛?

歐美負債纍纍,對於如何減債,有人認為短痛好,為債券減值「剃頭」(haircut),乾脆利落;有的則支持長痛,即「金融壓抑」(Financial Repression),政府透過人為措施壓低資金成本,讓傷口慢慢復原。歐洲債務堆積如山,具體點說,平均每個歐洲人欠債近2.5萬歐元;美國也好不了多少,截至9月數據,政府債務增加至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4%,債額已超越年產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美國政府負債比率將會進一步攀上112.5%。

剃頭比去槓桿更佳

從政府角度看,金融壓抑是相當吸引的方案,因為有可能「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行去槓桿化;當央行將利率保持於甚低水平,政府只需付出微小的利息便可以再融資,在理想的情況下更可將龐大的債務視若無睹,而承受代價的是國債投資者。那麼作為投資者,如果可以選擇,究竟會傾向Haircut還是Financial Repression?許多人寧可選擇後者,借用行為經濟學的術語,就是損失規避(Aversion to loss),怕輸!舉例說,原價值100歐元的債券,遭剃頭三成至70歐元,賬面損失變成現實,自然感到肉赤。倘若沒有Haircut,債息保持1.5厘之低水平,投資者仍可繼續持有面值100歐元的債券,以及每年派發的票面利息,30年後總值約達160歐元,不過若扣除通脹(假設為2.7%),購買力實際少於70歐元。反觀實施剃頭,投資者雖持有面值僅70歐元的債券,但由於避過低息的煎熬,往後的收益能跟隨通脹,30年後的結果其實與金融壓抑相近。長遠而言,短痛剃頭可能比長痛去槓桿更佳,假設實質回報為1.5%,而年收益為4.2%(1.5%+2.7%的通脹),剃頭後的70歐元債券30年後總值近240歐元,從購買力論,即等同今日的110歐元,但從上述例子知道,金融壓抑下的歐債,30年後的購買力僅等於今日的70歐元,由此看來,長痛比短痛慘。此番計算背後有一定假設,但放長雙眼的話,短痛有時比長痛更合理。德盛安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