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見誠:談苦 - 李德誠

開心見誠:談苦 - 李德誠

上星期,有一名病人跟我討論受苦的意義,言猶在耳,即發生了撞船意外,對很多香港人來說,這是一場苦難。
中國人談苦有很多重意思,苦是味覺,帶有不舒服、無法入口的感覺,許多食物都和苦有關,咖啡、苦瓜、啤酒、橄欖、檸檬皮、廿四味、黑朱古力等,經常用作調配烈酒的湯力水(tonic water)有一種叫奎寧(Quinine)的藥物,原本用作治療瘧疾,加在湯力水中有保護身體的功效,但那其實是非常苦的物質,稀釋至12萬分之一仍然能感受到苦味,所以用它來作標準,比較其他苦味的程度。
我們的舌頭上有一種苦覺的受體,簡稱TAS2R,當苦的物質黏着受體,便會產生苦味,而人類有25種不同TAS2R,研究顯示,人類可分辨出五百多種苦的物質,但原來,有些人對辨認苦味的能力特別低,亦有些人對苦味特別敏感,這都是與遺傳有關。
苦除了是一種味覺,也是一個經驗、一種情緒、一個狀態,好像抑鬱症病人,經常利用辛苦形容他們的感受。辛苦兩字,結合了情緒上、肉體上和生活經歷上的辛苦,辛苦指的是活得好辛苦,在工作地方、在家庭、在婚姻或人際關係上遇上的失落、打擊、和痛苦。
辛苦也包括身體因壓力引發出的不同痛症,頭痛、頸痛、胃痛、肚痛、肌肉痛,這些痛症無論做幾多檢查也找不到原因,但又確實每分每秒地纏繞着,揮之不去。辛苦也包括因為生活壓力、痛症和種種原因而引起心理上的苦楚,但說是心理上的苦楚,實在說得太簡單,想描述一下,又不容易,所以最後許多人也喜歡以「辛苦、辛苦」來總括在心靈、身體、生活上面對的困境和苦痛。
當然,平常人都會用辛苦來形容自己的生活,例如做得好辛苦,這個當然跟抑鬱症中的辛苦是兩回事,當抑鬱症患者用辛苦來形容自己的困境時,通常多已經出現自殺念頭。
有些學者認為苦難(sufferings)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好的意思是,人經過苦難可以成長,不同宗教對苦有不同詮釋,對當事人也許有一定的幫助,但相信對大部份人來說,寧可生活過得簡單一點、平安一點、少一點苦痛。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德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