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百日】
【本報訊】「大話精,梁振英!」上任一百日,全港人對梁振英的「花朵」琅琅上口,人們聽到梁說買豉油,會猜他是買麪包,說「唔記得」等於「身有屎」,說「等我返去了解吓」意思是「不了了之」,無建花槽因為建了花棚,撤回和不撤回之間,就是大話精的游弋空間。被一眾學者讚揚語言能力極高的梁振英,機關算盡太聰明,上任以來語言「偽術」本色盡顯,卻「贏了場交,輸了個家」,一手摧毀官民互信,令施政舉步維艱。
記者:張嘉雯、白琳
張堅庭寄語:
少啲聰明,多啲人性
曾經為梁家傑及唐英年兩位特首候選人提供口才特訓的張堅庭認為,梁振英的語言能力在董曾二人之上,「講嘢好有條理,聲線呀、高度呀好好,但自從花棚同花槽嘅爭議開始,啲人就開始覺得佢講假話、有機心」。他認為,梁振英應學習唐英年,「少啲聰明,多啲人性」。
僭建事件揭狡猾面
中央政策組前全職顧問劉細良,亦讚揚梁振英的說話技巧高,「講嘢比較流暢,任何時間問佢同一樣嘢,佢嘅key message(主要訊息)都一樣,唔會好spontaneous(自然隨便)咁去答,令人好快記得佢要講嘅嘢」。
不過豪宅僭建事件,完全暴露了梁振英的狡猾,「鄭家富問佢花槽,佢話冇講過花槽,耍走咗個問題,口舌上佔咗上風,但輸咗誠信」。到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因為民意反彈,又把深港融合說成是房屋政策,「連龍門都轉埋,遮得前面嚟,又打出個籮柚,啲人更加唔信你……佢講嘢叻,以前係credit(信譽),家係負債,以前like,家變咗dislike;啲人覺得,你梗係講假話,一定有hidden agenda(隱藏的動機)」。
誠懇表情蒙蔽大眾
最早批評梁振英「語言的偽術」、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認為,梁振英有演藝天份,比曾蔭權高班,大眾最初會被他的表情蒙蔽,「曾蔭權俾成班記者圍,話佢貪小便宜,佢由衷地表現到好不屑,令你好憎佢,但你唔會俾佢呃;但梁振英會用好誠懇嘅表情、好誠懇嘅態度、好誠懇嘅語氣,嚟講廢話打發媒體」。
這種「手勢」,更蔓延到整個梁班子,羅范椒芬可以說出梁「潛意識以為屋企冇花棚」,問她本人會否加入梁班子,「她只會講conditional statement(假設性陳述),永遠唔會斬釘截鐵」。到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爆出劏房事件,可以說「全不知情」;及至國民教育開展委員會主席胡紅玉,也只說國民教育指引「失效」,而不說撤回。
蔡子強直言,梁班子已耗盡了公眾的信任和耐性,「大家開始要求好斬釘截鐵嘅答案,唔好用你嘅language,要用我哋聽得明嘅language」。梁振英的出現,象徵官民互信的時代終結,對制度造成極大遺害,「啲人覺得董建華庸碌、曾蔭權貪小便宜,但都唔及梁振英,令人覺得政治人物信唔過」。
蔡子強相信,梁振英未來施政極為困難,「佢哋情願個社會寸步難行,都唔想向罪惡發展,大家都唔想同你合作。政改點可以同呢個人傾?佢會跣你㗎喎」。
只發鱔稿損新聞自由
今年2月,「本人定當捍衞新聞自由」,還在競選特首的梁振英出席記協的座談會時,揮筆簽下《新聞自由約章》。但梁班子甫上任,即向新聞自由施祿山之爪。記協主席麥燕庭批評,政府過去百日不斷打壓新聞自由,官媒的鱔稿和鱔片急增,拒絕公開採訪的理由又是語言偽術:這是「官員活動」並非「官式活動」;官員只是「探訪」,不是「落區」……麥批評梁班子熱衷做騷卻不敢面對傳媒監察,「又要威又要戴頭盔」,最終損害公眾知情權。
以車多為由迴避傳媒
7月至8月中,記協錄得政府鱔稿與鱔片數量達24項,林鄭月娥佔九項,梁振英佔七項,理應公開採訪的活動卻只安排「聯合採訪」,即邀請一至兩間傳媒攝錄,「梁振英去巴士站睇長者兩蚊搭車優惠、巡天橋話要起電梯,都冇通知全行,理由係巴士站多車、天橋危險」。麥質疑政府經常「博懵」迴避傳媒監察,「點解用公帑起電梯,唔做其他嘢?記者冇機會問,公眾唔知呢個政策點嚟」。
拒公佈海難死者名單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國民教育科的敏感時刻秘密訪京,遭公眾非議。其後林鄭訪京雖有通知記者,卻訂不合理規矩,「事先講明唔准問嘢,新聞官仲恐嚇記者,如果唔聽話,下次唔畀你做,好離譜」。
政府又以深夜發稿或一天內接連宣佈多項重要政策,企圖掩沒負面消息,「陳茂波23:59發稿回應劏房指摘,好多記者唔會忘記」。
10.1海難死傷者眾,政府破天荒以私隱為由不公佈整份死者名單,麥憂慮立下壞先例,「今次政府個數同港燈唔同,日後會唔會好似大陸,連災難死傷數字都係假,出現官方版本同民間版本」。梁振英參選時簽署記協的《新聞自由約章》,承諾制訂資訊自由法,麥要求他盡快實踐承諾。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立峯認為,政府企圖管理傳媒,中外皆有,「問題只係做得好唔好睇,會唔會弄巧反拙。美國總統選舉,都會用盡方法manipulate(操控)個media(傳媒),但要適可而止,唔好令巿民覺得政府玩緊佢」。
奉命整頓港台或撤換高層
整頓港台是梁振英四大政治任務之一,不少港台員工對此感到憂慮,該台《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估計,梁振英推國民教育弄致焦頭爛額,相信短期內無暇向港台「下手」。他表示,港台非商營機構,難以透過傳統入股的方式作出控制,相信撤換高層人員的可能性較大。工會表明會對梁班子提高警覺。
曾志豪表示,梁上任時間尚短,暫未見任何干預港台的動作,「佢四大任務開展得非常不順利,處理香港同大陸嘅問題會緊張啲,未必呢一屆對港台郁手」。
第三把手全屬公務員
他認為,梁最有可能採用的方法更換港台管理層,「如果你話換《鏗鏘集》、《頭條》監製,太明目張膽,會引起反彈,但家啲高層陸續退休,電台嘅第三把手都係政府公務員團隊調過嚟,咁調任係咪變咗常規呢?戴健文退休之後,會唔會港台三巨頭都係公務員團體嘅人」。
他相信,梁振英比過往的特首更需要一個對其有利的傳媒,令控制港台變得迫切,「政權一轉咗人之後,好多傳媒機構唔係好似以前咁好使,佢想要嘅唔係大公文匯,硬銷寫完無人理嗰種,而係好似以前某啲中產報紙咁,會軟性sell(推銷)佢」。
香港電台工會主席麥麗貞承認對「四大任務」的說法感憂慮,「國民教育已經開展緊,我哋都會擔心係唔係真係呢?我都會堅守自己崗位,提高警覺」。
建制派大撕裂傳媒急歸邊
香港這片小土地,在3月25日後變身成為戰場,傳媒立場也隨建制派大撕裂而再度洗牌。有新聞學者認為,梁振英上任後,民意壁壘分明,社會演變成兩極化,加上政權介入越來越深,傳媒的持平客觀態度已經再難有巿場。
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認為,梁振英上任後,傳媒「歸邊」的情況越見明顯,原因是梁政府施政爭議性高,民意上壁壘分明,傳媒「好難騎牆」,「除咗傳統左派報章完全支持政府施政之外,某大集團都完全企喺特首嗰邊,反而《星島》以前成日企喺特區政府嗰邊,家因為建制派都有分派,所以有時都會間中加入監察政府嘅行列」 。
自我審查越來越赤裸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立峯指,傳媒歸邊的情況過去一年比較明顯,「以前自我審查,要睇得好仔細先睇到,好subtle(細微),但進入咗特首選舉,《成報》可以改咗夫子篇文章,好赤裸,好似《南華早報》咁,外籍記者send email問老總李旺陽單新聞,佢可以答:『你明㗎啦,你唔鍾意咪辭職囉』」。
副教授李立峯認為,傳媒歸邊與整個社會的轉變有密切關係,「政權介入越嚟越直接同深,個社會越來越兩極化,公信力對報紙商業利益嘅好處,可能已經唔存在,與其兩邊都唔討好,惟有透過有意見有態度嚟appeal(迎合)公眾」。
狼英部份語言偽術
【博大霧語錄】
唔記得、唔知道、唔明白、冇印象
場景:立法會聆訊西九漏報利益
分析:沒有實質內容,拖延時間
【捉字蝨語錄】
剛才鄭家富議員提到嘅嗰個「花槽」,嗰個表述上亦都有啲問題,喺成件事裏面從來冇出現過「花槽」呢兩個字
場景:立法會答問大會
分析:捉字蝨、耍走問題
【留退路語錄】
撤回與唔撤回之間有好大空間
場景:國民教育爭議,大聯盟佔領政府總部
分析:為自己留退路,超出巿民期望
【泵波鐘語錄】
我買樓嘅時候係1999年,收樓嘅時候係2000年,12、13年前嘅事,我要返去了解一下
場景:記者詢問住所僭建事件
分析:拖延時間,他到現在仍未了解完
【玩語法語錄】
玻璃棚我承認係僭建嘅,我從來冇否認過玻璃棚由我建,我亦從來冇否認過當我知道佢係僭建物之後,有需要拆除;冇因為佢係玻璃棚或葡萄架,前身係木花棚,因此講呢個玻璃棚或者葡萄架唔係僭建物
場景:回應住所僭建事件
分析:雙重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