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具設計界裏,永遠是跟紅頂白的。有時,情節曲折離奇,絕對不比肥皂劇遜色。如「Bauhaus 」時代,兩位猛人Mart Stam及Marcel Breuer都自認是cantilever chair(懸臂椅)的發明家,為頭啖湯他們「爭崩頭」。也難怪嘅,皆因bent steel tubing是包豪斯風格的標誌。而cantilever tubing則將steel tubing工藝發揚光大至另一個層次。一九二七年,Mart Stam這位荷蘭籍設計師在「Weiβenhof-Siedlung」設計方案第一次用上了他自己設計的首張懸臂椅「S 43」。但值得留意的是當時那張「S 43」並未有後期cantilever的極高彈性功能,技術上比較原始。但形態上已拿揑到設計重點:沒有後腿承託下,達致凌空懸浮效果。所以同年,當Marcel Breuer將「B32」椅拿去申請懸臂椅的專利權,就令二人關係決裂。Marcel Breuer就是藉詞,他的「B32」設計較有彈力,但最終他都敗訴而回。不過事隔八十多年的今日,看回頭「B32」是較多人認識及致敬(抄襲)。好似選美選到第一名都未必夠第二名咁紅囉!好邪! 作者:招國偉
另一件鮮為人知的「疑似」抄襲事件,就一直是設計界的無頭公案。兩方人馬都有其論據。我要說的就是Eames Wire Chair及Bertoia Chair的爭議。當然,外形上兩件產品並不一樣,所以不存在「照抄」的情況。但爭議點就是誰是最先構思到以鐵絲焊接成一件不實心的椅子。據說Harry Bertoia因為本身是Sculptor及Jewelry Maker,所以一路都有嘗試以手作的形式去造鐵絲椅。因為美國當時的Design Circle圈子很窄,Charles Eames與Harry Bertoia是互相相識的。所以據Bertoia後來說,他好肯定Eames是知道及見過其設計的原型。一九五一年,當Herman Miller替Eames推出Eames Wire Chair(DKR)時,Harry Bertoia 實在感到被出賣。最後等到一九五五年,Bertoia最終經Knoll(因為Florence Knoll好賞識 Harry Bertoia)推出Bertoia Chair,可是他就不能叫自己的design做Wire Chair,皆因Eames已patent了此名稱。至於,Eames那邊一直都強調他一直有着鐵絲椅的構思,況且形態上是Eames Plastic Chair的延續,他斷言沒有模仿之意。
講到「模仿」,近年在家具設計界,不僅在中國大陸,在歐洲也相當普遍的。通常被問到為何與他人的設計相像,公式答案是因為受到他人賦予靈感(Be inspired !)。就如Michael Young奪得Wallpaper Design Award 2009的Coen Chair,就「啟發」了Monica Forster的Antelope Chair。而Tom Dixon的Slab Chair,亦有Coen Chair的DNA。但講真無furniture magazine編輯,會敢話Tom Dixon有偷師之嫌。甚至原著的Michael Young先生也不敢啍半句。這也是furniture industry的一個特點,每年的傢俬展中,總有些似曾相識的design出現,但若你名氣大,甚麼人都不敢challenge你。
但最抵死的是近排好多designer唔再抄人哋,而係自己抄番自己!我知你唔會信,不過珍珠都無咁真!這個自我抄襲事件,發生在鼎鼎大名的Philippe Starck先生身上。話說, Starck近年為了積多些陰德,積極參與環保的設計工業。2011年在米蘭展,他發佈Zartan Chair這環保椅的prototype。Magis廠是其生產商。縱使prototype已見街,但Magis廠是出名「慢工出細貨」,所以一直仍未正式投產。但最尷尬是今年年頭的米蘭展中,Starck在Emeco廠的展館,展出了另一張環保椅Broom Chair。但相隔不遠,亦見到Magis的展館,展示着Zartan Chair。雖然,外形兩者不同,但因概念上太似,所以我們這些傢俬買手,就好confused。老實講,今年Starck先生還要親身到會場參加Emeco的發佈會,兼且找來Eames 的孫兒Eames Demetrio拍了一條Starck先生自己粉墨登場的mini movie,搞到大家的焦點都放了在Emeco的Broom身上。真係好似紅地毯上,兩女撞衫,好不是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