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老師喝到高潮時,突然拍一下桌子,鏗鏘宣告:中國文明的偉大復興,要從醬油開始!
我們咽下喉嚨裏的紅酒,沒敢大笑,心裏覺得他是喝高了,但甘陽老師手敲桌子認真道:幾年前,新加坡國大副校長領導的研究團隊就發佈了,醬油能產生一種防氧化天然成份,專門消滅致癌物質游離基的活動,效果比起紅酒高出六至十二倍。一言以蔽之,醬油的抗癌效果比紅酒好多多多!
《舌尖上的中國》還在火頭上,大家趁興暢想了「醬油中國」:醬瓜醬菜醬蘿蔔,醬雞醬鴨醬豬肉,再來一碗醬香飯……
人生就應該醬紫過啊!作為一個吃醬油長大的寧波人,聽到這樣的科研消息簡直有了脫胎換骨感,因為怎麼也沒想到從清貧起步的醬油人生會比洋裏洋氣的紅酒人生更健康。乖乖隆地冬,觥籌交錯間,紳士美女各界要人舉起酒杯,喝的不是紅酒,是一小口醬油,歐,我們的層次豐富口感立體的深紅色飲料!
可是,這麼偉大的科研成果,我們中國人重視了嗎?甘陽老師語氣轉沉痛,我們跟着歎息,奶奶,這樣的既能降低心臟病和神經病機率,又能降低動脈硬化和中風風險的中國調味品,既便宜又環保,既樸素又方便,如果好好地在全世界推廣,順手推動醬雞醬鴨,順手推動中國飲食,順手中國文化,順手……
順手可以辦好的事情,我們順手讓給紅酒,讓給牛排,讓給西方,讓掉了。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銀幕上找找,年輕人談戀愛時,吃醬肉嗎?不,年輕人不屑於吃那種看上去乾巴巴的沒有抒情能力的肉,在西方影像的傳銷下,紅酒牛排才是說「我愛你」的保障,才是國際會談的佈景,才是更高級生活。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的教科書就告誡過,「吃吃喝喝不是小事」,但是,四十多年過去,「吃的政治學」還有多少編導放心頭?
就說電視劇《浮沉》吧,說是表現國企改革的,但是,整部電視劇最華彩的樂章是甚麼,是裏面的主人公在那裏談酒!陸帆,劇中的一個年輕外企精英,法國某紅酒協會會員,遇到國企代表于志德,骨子裏的優越感藏不住。不過,于志德懶洋洋地說,白酒呢,只喝DRC的蒙哈榭;紅酒呢,他喜歡喝木桐,「一九四五年的木桐,一般起拍價就要三萬美金,喝到嘴裏,沒有六位數字是下不來的。」一句話,陸帆軟了。
陸帆軟了,當然是編導先軟了。編導軟,當然是我們對紅酒牛排這種東西軟很久了。所以,重新召喚以醬油為先驅的中國飲食中國文化,實在是太重要了。
醬油醬油,多麼能屈能伸的中國製造!一邊,我們的想像力可以把它高高地放飛到五湖四海的宴會廳,宴會廳裏的酒杯餐盤裏,我們想像中國和中國生活被醬油帶入抒情新高地,帶入文化的嶄新地平線;另一邊,回到我們的舌尖,醬油,它依然可以和所有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它依然是最合群的配料,或者說,它依然可以和前現代的一塊豬肉在一起。而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文明有足夠的信心,我們馬上可以借醬油,再出發。
這一切,就像甘陽老師大力讚美的《舌尖上的中國》片頭,那塊水墨畫般的豬肉,它可以是水墨畫,也可以是豬肉;可以很高貴,也可以很平民;可以是資本圖景,也可以是人民伙食;可以是傳統,也可以是當下,是現在,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