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著名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逝世的消息,想起今年初買的那本"How to change the world:Tales of Marx and Marxism"還有兩章沒有看,這幾天可得加把勁把霍布斯邦這本最後的大部頭著作讀完,算是對學術巨人的悼念。
霍布斯邦生於1917年俄國大革命之年,從三十年代接觸馬克思著作後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終生不渝。儘管如此,他的歷史著作可沒有半點教條主義的味道,更不像那些官方馬克思主義歷史家那樣硬生生的把歷史切割成幾個階段。霍布斯邦最負盛名的學術著作大概要數現代史四部曲:"The Age of Revolution(1789-1848)"、"The Age of Capital(1848-1875)"、"The Age of Empire(1875-1914)"、"The Age of Extremes(1914-1991)"。要深入了解200年來的世界巨變,這四本書可說是個寶藏。
若果想輕輕鬆鬆了解一下20世紀的起伏變遷,可以看他的自傳"Interesting Times",伴隨他從1917年俄國大革命走到法西斯當道走到蘇聯集團瓦解,跟着他的腳步從埃及開羅轉到維也納再轉到柏林(見證着希特拉上台)再轉到劍橋、倫敦……,有血有肉的感受歐洲以至世界如何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拐了一個又一個圈。
霍布斯邦是史學大師,可他絕不是板着一張臉的嚴肅學者。就像很多劍橋的精英份子(Apostles)那樣,霍布斯邦涉獵甚廣,從經濟到政治到藝術到音樂都有相當了解,有很長的一段日子他還用筆名為流行雜誌寫爵士樂樂評。個人來說,最喜歡看霍布斯邦透過小人物、小故事說歷史的書,例如《非凡小人物》(Uncommon People)、《論歷史》(On History)、"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傳統的發明》等。看他細說「五一勞動節」的由來,探究西西里島黑手黨的起源與變革,分析大盜朱利安諾跟電影《教父》的關係;當然還有英國皇室如何從19世紀開始引進公共慶典營造帝國的光輝等。這些故事不但趣味盎然,也讓人對歷史有較透徹的認識,不會容易被糖衣毒藥般的民族主義宣傳騙倒。
新世紀來臨後,年過80的霍布斯邦想得更多,筆耕更勤,從911後反恐戰爭到金融海嘯都說到,還特別談到「西歐沒落」的問題。若果沒有遺下甚麼手稿,"How to Change the World"將會是史學家的人生壓卷之作,這幾天可得要好好讀一遍。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