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份醫學美容公司標榜醫生主理,不過美容業工會揭露,當中有的只是聘用被「釘牌」醫生、無法查證資格的韓國醫生,以及委託助手的有頭無尾醫生,水準難有保證,顧客也難以向「容醫」追究,工會批評政府一直懶理,不法商人可鑽法律罅,以誤導手法推銷有創傷性的醫學美容。醫學會亦形容現況為法例真空。美容健體專業人員總會指出,醫學美容與傳統生活美容不同,需打針或進行手術等有創傷性或侵入性醫療方法。該會主席許慧鳳昨表示,早於04年已要求政府規管,但當局一直不理會,無良商人混淆美容與醫療,結果事故層出不窮。許慧鳳是資深生活美容師,她指部份醫學美容公司只是透過內部培訓美容師,便為顧客打針,「佢哋唔係醫生、護士,打錯咗神經線點算?我做咗呢行咁多年,都冇信心做醫學美容」。
聘用被「釘牌」醫生
許慧鳳表示,部份公司標榜醫生主理,但業內盛傳有的只是聘用因醫療事故等而失去執業資格的被「釘牌」醫生。近年也有公司引入韓國醫生,不止執業資格無從查核,水準難有保證,去年她出席一間公司的韓醫推銷示範,韓醫在一名美容師的鼻樑注射所謂骨膠,趁凝固前用手塑鼻形,「點知大力得滯,有個凹位,醫生話整唔番,個行家好嬲」。該會副主席陳燕平也透露,部份確是由註冊醫生負責,但只限首一兩次療程,之後便交由美容師繼續處理。醫學會會長謝鴻興指出,現有法例規定醫療程序必須由醫生負責,或在醫生監管下進行,但何謂「醫療程序」則未有定義,反映現有法例存極大漏洞,甚至法例真空。《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