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共空間的一些想法 - 陳宗堯

對公共空間的一些想法 - 陳宗堯

親身感受過其他城市的情況,才能夠理解香港如何地少人多。大小如香港一般的城市如夏威夷的歐胡島(O'ahu),基本上只得一百萬人左右,香港的人口卻是他們的七倍!人多了,人均獲分配到的資源便隨之減少。其中一個增加人均資源的方法,便是增加「公共空間」,以共享的方式去分配有限的土地資源。
為甚麼政府有責任去提供公共空間?政府目前最大的稅收收入,都是從買地轉售圖利的地產商身上獲得。既然他們「私有化」了香港的土地,減少了市民可用的公共空間,那政府在重新分配的過程中,不是也應該優先考慮如何製造優質的公共空間去增加市民的公有財產嗎?所以,透過增加公共空間去提高市民生活質素,政府責無旁貸。
可惜,近年來,政府為社群建造公共空間的分佈可謂非常失策。只要沿着九肚山大埔道走一趟,不難發現路兩邊都是人迹罕至的公共公園。相對地,在將軍澳坑口這個人口密集的區域,公共空間卻是無比缺乏,取而代之是私營的大型商場。近幾年政府為香港提供的公共空間,都是單一而集中的建設,如西九文娛藝術區,集中的公共空間不但難以惠及住得偏遠的人,更加會吸引過多的人群使用,對公共空間造成沉重破壞。為何政府偏偏不考慮將投放於西九的金錢用於優化各區的公用設施為先呢?
當然,就算政府決心提供更多公共空間,如果缺乏了市民的公民意識,公有空間還是不會令整體市民受益。經濟學所謂的「公有悲劇」,便指出由於人自私的天性,市民都傾向污染公共空間。每年維港煙花滙演後留低的大量垃圾,便是對公共空間造成的損耗。要確保公共空間的可持續使用,說到尾都是要依賴良好的公民素質。
話說回頭,香港的公民素質也不見得寸步不前。學民思潮的成員在佔領政府總部期間,每晚都捱更抵夜「執垃圾」,為香港市民上了一課比國民教育更勝百倍的公民教育課。問題是,當公民意識逐步提高之時,政府的政策有進步過嗎?還是原地踏步,繼續大搞華而不實,惠而不及的工程?
香港寸金尺土,市民爭相上車買樓,其實只求安居樂業。本來政府在公共空間方面着手,理應可以為市民創造更優質的生活,減少社會紛爭;但弱勢的政府卻仍然是對既得利益者唯命是從,弄得民怨沸騰,恐怕離崩潰的臨界點不遠矣。

陳宗堯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