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經過超市,看見「生命麪包」盛惠12元一條,比起小時候升了數倍,有朋友說現時往普通的麪包店買麪包也要4至5元一個,較高檔的麪包店要8元至10元,因此12元一條「生命麪包」一點也不貴,這也有點道理。
記起小時候士多賣的「生命麪包」常常叠至人的高度,現時士多已差不多消失,大家可以在超市購買麪包,款式多得很,而街上的麪包店也提供各式各樣的方形麪包,不少人已轉往快餐店或茶餐廳享用早餐,市場對生命麪包的需求明顯減少。
根據統計處的資料,以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物價為基數100,在1982年底的物價指數為33,即是在1982年平均要付33元的東西,在2009至2010年要付100元,升了3倍。恒生指數在1982年底是784點,在2009年底是21873點,升了近28倍。若果投資有道,資產的升幅會高於通脹,不過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很多人會選錯股票,弄至損失慘重。
人力供求趨於失衡
再看物業,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1982年的單位售價指數為21.1,到2009年底為121.3,升幅是5.7倍。
薪金的升幅又如何,統計處有一個薪金指數,絕大部份的薪金升幅都低於通脹,薪金升幅高於通脹的多是與金融相關的服務。在80年代初期,香港的人口約500萬左右,到2009年,人口逼近700萬,人口多了,若經濟不同步增加,只會令人力的供求失衡,薪金不會增加,或不會與通脹同步。
不少人也會感到有一份工作已不錯,如果薪金的升幅可以維持生活水平,實在歡天喜地,可以工作至退休,實在是中了大獎。人口越來越多,食物越來越少,消費卻越來越多,薪金追不上通脹將會十分普遍。
李兆波(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