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情1:秋酒莫停

酒香情1:秋酒莫停

《過汪氏別業二首》其一 李白遊山誰可遊,子明與浮丘。疊嶺礙河漢,連峰橫斗牛。汪生面北阜,池館清且幽。我來感意氣,搥炰列珍羞。掃石待歸月,開池漲寒流。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版本

李白與酒

中國古代很多詩人愛酒,其中最出名首推李白,有分析認為李白的詩首首有酒,專寫酒的《將進酒》、《月下獨酌》固然有酒,其他作品也有大量酒的描寫。中文課本常把李白的詩形容為浪漫奔放的代表,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葛曉音分析,這和李白愛酒不無關係,「從藝術表現來說,李白的詩幾乎首首有酒,酒是他的精神伴侶,為他塑造了『酒仙』和『狂客』的形象,使他產生作詩的逸興,給他豐富浪漫的想像。他自己說過『醉後發清狂』(《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其一),這種狂氣使他衝破一切清規戒律,任意揮灑,形成了他酣暢恣肆、豪放縱逸的藝術風格。」「從內容來看,李白最主要的是經常借酒紓解人生苦短、功業無成的苦惱。以大家熟悉的《將進酒》為例,開頭就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誇張時間流逝的迅速、以『高堂明鏡悲白髮,朝成青絲暮成雪』誇張人生的短促。接着又說『天生我才必有用』,說明他正處於面對光陰流逝卻一無所成的焦慮和苦惱中,需要借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在另一首《月下獨酌》其一裏,他喝醉之後,舉杯邀明月,與月和自己的影子共舞,也不是一般地寫醉後的狂態。月是永恒的存在,影是暫時的伴侶,所以他希望和明月『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事實上他也深知『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月下獨酌》其三),人的命運通塞和人壽的長短,是造化所賜,所以他只能在醉酒的境界中,體會這種與天地明月同在之樂,以化解人生的寂寞和苦悶。」

酒酣忘記衰老

「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出自《過汪氏別業二首》其一,李白在天寶十四載秋遊宣州到涇縣,在汪氏別業作客,寫了兩首詩,這是第一首。據學者考證,這裏的「汪氏」指汪倫,又名鳳林,是越國公汪華的五世孫,曾任涇縣令。而「別業」的概念就如今天的「度假屋」,唐人在本宅之外另起住所,一般附帶園林山池乃至田畝,稱為「別業」。葛曉音教授:「詩中李白提到『疇昔未識君,知君好賢才』(《過汪氏別業二首》其二),表示他在探訪汪氏前,二人並不相識,只知道汪氏看重賢才,所以後人估計汪倫乃慕李白之名,相邀至別業作客,這也是詩其中一句『我來感意氣』的深一層意思。」汪氏別業面向北山,池館清幽;主人熱情,羅列珍饈美味款待,令詩人賓至如歸。李白以「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作結尾,足見主客意氣相投,酒酣快意無比。「爽氣」出自《晉書.王羲之傳》,王徽之對桓冲說:「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耳。」原指早晨新鮮沁人的空氣,這裏指酒酣使人更神清氣爽。生活在亞熱帶香港,我們恨不得秋天早點到來,告別濕翳夏日,李白卻說「為樂不知秋」,反映古人對秋天沒有好感,葛曉音教授:「『為樂不知秋』,以白話解釋,即酒酣時就不覺得現在是秋天了,也就是酒使人春意滿懷之意。古人常有悲秋之感,因為到了秋天,一年將終,就像人生的遲暮。所以這裏也有酒酣使人忘記衰老之意。李白在天寶十四載已經五十五歲了,已經步入人生的秋季。所以雖是表達暢飲的快樂,但也隱含着人生的感觸。」記者:劉嘉蕙攝影:蔡家輝

葛曉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