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與本地零售業 - 婁家俊

自由行與本地零售業 - 婁家俊

梁振英在國慶酒會說中國為香港經濟「作出貢獻」,強調香港要與內地「共同發展」,勸港人認清事實。的確,為了兩餐,錢是要賺,但為了經濟發展而付出各種高昂的社會成本,又是否值得?自由行是一個以社會成本換取經濟發展的好例子。從前,一家大小逛街購物是普遍港人於假日的家庭活動。為小朋友買玩具,送首飾給老婆,吃過晚飯回家,很多時一天就這樣消磨了。以前,大部份店舖的售貨員都親切有禮,店舖管理亦井井有條,每每給人愉悅的購物體驗。
可是,自從自由行的大門一開,本地人購物的愉悅感亦隨之消散。每逢假日,大批內地客湧至香港購物,將店舖擠得水洩不通。不少內地人消費時更抱着一種「打救香港」的倨傲態度,在店內肆意喧嘩叫嚷,以高高在上的大爺「姿態」指罵售貨員。面對眾多顧客,售貨員亦無暇應付,加上屢屢被人頤指氣使,影響心情,服務質素自然下降。自由行貢獻香港零售業,同時造就一間間侷促、喧囂、混亂的店舖。這樣的店舖,身為本地人的你會有興趣進去購物嗎?
本來,只有名店、大商場有此類情況出現,街頭小店尚算是港人購物的避風港。然而,地產商受惠於自由行旅客的暴發式消費,將舖租大加特加,令小店吃不消,不是結業便是搬到樓上舖。結果,只有大集團能負擔昂貴租金,街上只剩下清一式的連鎖金舖、鐘錶店、藥房,具本土特色的店舖漸漸消失殆盡。更甚的是,近年不少店舖為迎合內地市場,每每在店內外大賣簡體字廣告吸引內地人。走在街上,傳進耳中的盡是普通話,映入眼簾的盡是簡體字,令人懷疑自己到底身處香港還是內地;也不禁令人慨嘆:本土的零售業,眼中還有沒有本地人?自由行有利香港經濟發展,但難道一個城市就只有經濟發展?為了「振興經濟」,就不惜以任何社會代價去賺錢?再這樣下去,香港不會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而只會是一個眼中只有錢,滿身銅臭的「臭港」。

婁家俊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