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候選人競選辯論始於1960年,當年甘迺迪憑就辯論擊倒競選連任的尼克遜,反映候選人一句說話、一個小動作,都足以扭轉選情。雖然競選辯論近年收視率下滑,但不少選民改用手機或電腦觀戰,更留言論輸贏,造成第二螢幕效應,令辯論對選情威力猶在。以下是競選辯論逆轉選情的經典例子:
1960年 甘迺迪vs尼克遜
甘迺迪深懂視像威力,穿深色西裝和化妝上鏡,令他在黑白電視畫面上更見神采飛揚。尼克遜則拒絕化妝,穿灰色西裝,汗流滿面,老態畢現。
1976年 卡特vs福特
福特辯論時回答共產主義在歐洲影響力增加時,竟犯大錯說「蘇聯沒操控東歐,也永遠不會控制東歐」,又錯說華沙公約國「自治」,結果嚴重失分。
1992年 克林頓vs布殊
當女選民說日子過得艱苦時,布殊不時望手錶,一副不屑態度。克林頓一句「這是經濟問題,蠢材」,則成為競選金句,電視不斷播放,選戰行情大漲。
2000年 喬治布殊vs戈爾
喬治布殊發言時,戈爾不是發出不屑的嘆息聲,就是走近緊盯對方,盛氣凌人;喬治布殊卻冷靜地點頭再發言,得分。英國《每日電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