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雖然比不上前總統克林頓那樣口舌便給,連「樹上的雀仔」都能哄下來,但民眾以至評論員都覺得他是演講高手,辯才無誤,很有機會在競選辯論中勝出,進一步擴大對羅姆尼的領前優勢。《華盛頓郵報》民調就發現有五成一選民認為奧巴馬將在辯論中獲勝,預計羅姆尼佔優的只有三成三。不過,羅姆尼及共和黨也不用太灰心,因為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在任總統或副總統在競選辯論中的表現往往及不上在野的挑戰者。就以第一場有電視轉播的競選辯論為例,以在位副總統身份成為共和黨候選人的尼克遜就顯得縛手縛腳,煩躁不安,額頭不住冒汗;倒是初生之犢的民主黨挑戰者甘迺迪談笑風生,輕鬆自然,贏盡選民特別是女性選民的歡心。最終他以些微優勢擊敗尼克遜,令大部份觀察家跌盡眼鏡。另一個例子是1992年的老布殊總統。這位先生從70年代出任中情局局長及駐中國聯絡處主任開始冒出頭來,1980年進而成為列根總統的副手,到1988年更成功入主白宮。以這樣的資歷、履歷理應見慣大場面,在辯論中無往而不利。誰知在那場三人辯論(布殊、克林頓及富商Ross Perot)中,老布殊不但毫不利落,不但處處捱打,還一而再的偷望手錶,一派不耐煩、不屑的模樣。這樣的表現充份反映布殊的倨傲,充份顯示他高高在上不理人民感受的性格。結果,他在選舉中敗給只有四十多歲的政壇新丁克林頓。較近的例子是2000年大選時的戈爾。那時戈爾貴為副總統,又被視為辯論高手,大部份人預期他能輕易擊敗木訥寡言的喬治布殊。誰知戈爾大概自信心太膨脹,不僅在辯論時咄咄逼人,不住教訓小布殊,還罕有的離開自己的位置走到對手旁邊,直接向他提出質詢。選民看在眼裏,只覺得戈爾欺人太甚,而小布殊則是忠厚老實人。此消彼長下,戈爾原來的優勢消減,小布殊乘虛而入,贏得2000年大選的勝利。除了歷史經驗外,在任總統或副總統其實有較多政治包袱,說話時又會過份小心翼翼,不敢放言高論。反而挑戰者輕身上路,不用太擔心說話太出位或說錯話。相較之下,挑戰者較容易在辯論時樹立更好更高大的形象,扭轉劣勢。且看羅姆尼能不能把握幾場辯論的機會,創造奇蹟。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