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高盛在2008年,員工平均花紅可以高達58個月,令不少商學院門生對投身華爾街大型投資銀行趨之若鶩。但隨着大行不斷裁員以削減營運成本,加上歐美收緊監管條例,不安全感以及薪酬不再吸引,令投行的光環急速褪色,促使這群精英轉移投向其他金融界別,例如私募及對冲基金,甚至當起企業家來。以被譽為是銀行大班溫床的沃頓商學院為例,去年商學院碩士畢業生當中,只有16.6%投身投資銀行,其比例遠低於2008年時的超過25%。至於同樣出名的哈佛商學院,今年加入投行的人數就由10%跌至7%。
大行撤實習生計劃
為節省成本,大行需冒着人才流失的風險。以高盛為例,該行剛宣佈將會停止為期兩年的實習生計劃,原因是擔心公司投放資源培訓員工後,最終卻可能因出手不及私募基金吸引,導致人才流失;既然如此,不如先減少固定成本,但卻減少了銀行揀卒的機會。其實這個情況不只是在美國出現,英國金融業在過去三個月共裁員9000人,羅兵咸永道估計未來要再裁3000人。招聘顧問公司Morgan McKinley對業界招聘前景亦感黯淡,該公司指出,英國金融業9月份的空缺按月下跌19%,而按年計更大跌43%。歐美銀行業正在經歷去槓桿化過程(deleveraging),正正是改變整個業界生態的主因。除了在2008年外,美國五大銀行透過定息產品交易的年度利潤高達逾500億美元。此外,《巴塞爾協定三》及美國的沃爾克條例,更限制了銀行的盈利能力,高盛的股本回報由1999年上市時的超過40%,去年大幅下跌至3.6%。事實上,業界也在努力尋找新出路,希望能找到如上世紀80年代的垃圾債、90年代的信貸衍生產品以及2005年的定息交易等等,這些可令投行財源滾滾的財路。雖然投行風光不再,令越來越多畢業生考慮當個企業家,若多出現幾個類似喬布斯及蓋茨等企業天才,對社會而言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事。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