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多憤青,其實「憤中」也不少,憤怒的中坑是也。新疆旅行,隨團司機,四十開外,當過兵,說起日本釣魚島之事,毫不猶疑:打!
我虛心請教:為何要打?
他抽了一口煙:中國嘛,太久沒有打仗,打一打,死一批人,應該的。我嚇了一跳。
他續抽一口煙:你那麼多武器開發出來,不打一打不行的,打一打,死一批人,應該的。
我記住了他的「打一打,死一批人」的口頭禪。我試探:這死人……社會不亂了嗎?共產黨不是最怕亂嗎?
他搖頭:不怕!這仗一打,內部更團結了。槍口都對外了。
我看他神色自若,不是信口開河,「打仗團結內部」也不是沒有道理。
我問他﹕我們打得過日本嗎?
出乎意料,他不像網上的憤青口出狂言,甚麼「三天擺平小日本」之類,他反而道出殘酷現實:打日本沒問題,問題是打美國。打日本,等於打美國;打美國,等於世界大戰。
司機當過軍人,有他一套見解:打美國,那些一直被美國壓迫的國家,甚麼伊朗啊中東那一塊的國家肯定趁機起哄,那不等於是向西方國家宣戰嘛,等於打世界大戰啦!這仗,你說怎麼能打起來?說了半天,原來他還是覺得中日這仗不會打的?看來他還是清醒,不是一味鼓動戰爭。
誰知他又耍我一把:不過咱們也不怕打這一仗。為甚麼呢?打了仗,中國倒退一百年,他美國也要倒退五十年,怕他啥啊?
憤青和憤中最大分別,便是大家「目標」不同。憤青不知真的還是借口,都把「領土神聖」掛在口邊;但憤中更「務實」,打仗為的是「內部團結」,為的是「消滅過剩人口」,領土云云,並非重點。
我沒有再追問,因為我知道他還要說那句口頭禪:「打一打,死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