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甲嗓門很大,未進其門先聞其聲。
「莫醫生,你好!」
「病人甲,你好!」回敬一句,「你起碼比四個月前好得多!」那時他雙肺受癌細胞侵蝕,腫脹的縱隔淋巴結(Mediastinal Lymph Node)重重壓着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令他聲音沙啞,好不容易才能完成一句句子。但今天不同往日,標靶藥極為有效,不出兩個月病情大為好轉,今天他中氣夠,嗓門也大了。
他自豪地回答:「你看我冇病一樣,精神胃口跟常人一樣。」
「這樣就好了,大可以繼續用藥,相信也可以控制病情。」正想幫他檢查並安排下次覆診時,他突然說:「醫生實則另有一事相求。」
「請說!」醫生很少推搪病人。
「我想申請傷殘證,需要醫生信。」他說時隱約有點尷尬。
醫生卻滿臉疑惑,說:「你嗓門比我壯,為何要申請傷殘證?」
「病友說有肺癌便可以申請。」病人甲理直氣壯。
「你確是患上肺癌,但控制得好,既不傷也不殘,應該正常生活,不應該視自己為傷殘。」腫瘤科醫生未必能治癒後期癌病,但有能力讓病人活得越長也越好,故此時常鼓勵病人開心正常地帶病生存。
「病友說有慢性病(Chronic Illness)便可以,不用真是殘缺,肺癌是慢性病嗎,醫生?」
「可算是,但拿到傷殘證也沒有甚麼好處,何況你早已取得傷殘津貼。」
「醫生你有所不知,有了傷殘證好處很多。乘小輪巴士可以免費,到海洋公園也可以免費,最重要是泊車可以用傷殘位。」
「但你根本沒有車。」
「我冇,但我兒子有嘛!」病人甲提醒醫生。
實在不懂得如何繼續辯論,本想簡單地說句「愛莫能助」,但明白他定會向其他年輕醫生入手,便說:「肺癌醫得好是開心事,最重要是珍惜這段時間正常過活。既是正常便不能算是傷殘。明白證件可以給你帶來好處,但這樣是對其他真正傷殘人士不公平,所以醫生最多只能在信上說你患有肺癌但並不傷殘。」
病人甲似懂非懂,說句無所謂打圓場。
傷殘雖有生理定義,但我想最重要還是心理意義,這次病人甲雖未能免費乘渡輪,但希望他能在心理上像常人過活。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莫樹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