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生有選擇未必是好事。有些人面對選擇,每次都做不到決定,或決定後改來改去,越多選擇,越難選擇。這些人原來很多都是患上選擇困難症。大部份患者受到抑鬱、焦慮或強迫症影響腦部功能,導致下不到決定。師奶、科技界才俊及OL都有機會患病。幸好患者只需服藥治療情緒問題後,就不會再猶豫不決。
記者:陳沛冰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表示,選擇困難症並非指一般女孩子買衫時左揀右揀、三心兩意般簡單,患者面對選擇時,會出現較嚴重症狀,「成個人可以癱瘓,呆咗喺度,四肢郁唔到,好似電腦hang機咁,無辦法前進」。
另一種常見情況是不停改變決定,「今晚決定咗plan A,第二朝又改做plan B,之後又再改」;又或是一直拖延不肯做決定,「好似搬唔搬屋,諗好耐都決定唔到,結果一路拖,成日都話遲啲先搞」。
影響團隊工作效率
李德誠表示,早前有一名科技界才俊因失眠求診,其間他一直表現緊張,甚至情緒低落及發脾氣。患者有10多名下屬,每日要做很多重要決定,以前做決定時從容不迫,但近期總是三心兩意,經常擔心做錯決定,「今晚plan好咗啲工作第二朝又改」,影響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其後診斷為因抑鬱症引致選擇困難障礙。
引致選擇困難症有兩大原因,最常見是因患抑鬱、焦慮或強迫症而影響腦功能。他指,腦顳葉內海馬體負責短暫記憶,記住可選擇的東西,腦額前葉負責做決定。
上述情緒問題會令人的腦顳葉「hold唔住啲選擇」,無法作出比較;加上負面情緒令專注力差及信心低,腦額前葉功能受影響,故做不到決定。
他表示,曾有師奶因患抑鬱症引致失眠、專注力變差及精神恍惚,其後出現選擇困難障礙,「最常見係佢以前去街市好快買完餸,但家去到街市唔知點好,個腦空白一片,冇主意。再加上街市好嘈,好多唔同顏色、氣味,一時間太多資訊,個腦更加運作唔到」。
與幼年常被罵有關
李德誠表示,另一個導致選擇困難症的原因是心理問題,患者本身自尊心低,對自己決定沒有信心,或經常擔心做錯決定,要為所做的決定負責任。這些心理問題可能與成長有關,如小時候動輒被父母責罵,長大後變成擔心做錯決定會被別人責罵,而不敢做決定。
他曾有一位OL朋友每逢外出吃飯時,都會對着餐牌發呆,「成個人會停咗落嚟,當其他人望住,佢壓力更大,更加緊張,更加揸唔到主意」。這名OL當工作上遇到選擇時,便會不知所措;只有沒有選擇時才表現正常。其後得知她小時候經常被家人打罵,引致自尊心受損而患上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