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限,葉承耀看事情,卻看到億萬年以後。
25年來,他收藏170多件明式家具,只管欣賞,幾乎是不會用的,「我好着重保育,地球生命若果有5 billion years,任意劃破藏品,累積幾百年後,已經好多毀壞痕迹。」
想到約三百年前的明末花梨木還要流傳下去,傷了一角,劃了一道痕,都很罪過。「有些人又認為享受先行,但我想,為何要拿幾十萬一張椅去享受。」
他喜愛明式官帽椅,背板高,顯出威嚴。文人坐花梨木上聽一闋古琴樂曲,卻又非常高雅。古代懂音樂的必是文人,一把古琴,伯牙找的是知音而非聽眾,所以,古琴之於風雅明式家具,不能缺。就是因為這種知音情懷,葉承耀也收古琴,雖然他不懂。
資深皮膚科醫生,78歲仍然每天在中環卡佛大廈應診半日,葉承耀最大嗜好是收藏明式家具,最大願望是成為世界重要哲學家,一心等待在哲學裏昇華得道,追求所謂enlightenment。
藏品比博物館的好
高齡醫生,抱佛道胸懷。看木看得通透,信人可以通靈。近40年收藏履歷,遇奇人趣事不少,來他家轉的人也多。因為家裏收藏一張明黃花梨平頭案,曾令一對精於明朝漆器的父子,甘於卑躬屈膝。
約20年前,著名漆器買賣專家Sammuel Lee到葉府拜訪,無非為睹平頭案底下的真面目。但案子已用來貢佛,要把佛像拿開,實在為難。父子兩人毫不介意,一下子就蹲到案底下。一時間手電筒光影四處晃動,足足十五分鐘,父子才從案底爬出。老頭子興奮地跟葉承耀說:「好東西,好東西,是原裝掃漆。」案底掃的一層漆,是鑑別明式家具真偽的重要特徵。著名漆器專家,當時90多歲了,兒子也有70多,就是為了一層古老褪色的漆油,在30吋案下蹲得快樂非常,他最近才以104歲高齡仙遊。愛古董愛得半點瘋半點癡,就是一種情趣,葉醫生說:「以前我也可以這麼瘋狂,現在不行了。」
明式家具,吸引力在於高雅簡潔,不用一口釘,巧製卯榫,如陰陽結合。雖然三百年不留工匠一個名字,但已故國畫大師吳冠中,第一次到大英博物館看雕塑之時,有感而發,認為若放一件明式家具在雕塑旁邊,絕無慚愧。葉承耀收藏的一個頂箱櫃,他說全世界僅有兩件,一件在法國國家博物館,一件在他手裏。據稱,法國的那件收藏品,雕刻水平還不及葉家的好。世無完美,他也收了一對罕有燈架,雖然有破損,幸好陰陽互補。一支破了的地方,別的總是完好的,留下對照,還了燈架完好模樣,使它們更不能分割。
有段時期,半山葉家,放了差不多一百件明代精品,大小不一,懂欣賞的,當它們是寶貝,不懂欣賞的,視為朽木,妻子及四個兒子,無人碰,也無人愛看。後來,他又買了一張六柱架子床,近七呎高的架子,配以十字海棠紋圍子,一張床,都顯出明末文化風尚。
但按葉承耀與一位法國猶太裔收藏家的經驗,這一種古董床,買回家,休想妻子肯睡在上面,「沒有女人肯睡這種床。」他說最近北京拍賣一張架子床,拍得四千多萬元,而他那張,約在90年以70多萬元買來。當時買床,無非為了達到complete的收藏境界。床不放睡房,放在廳中,卻讓他興起家族大合照的主意。
當時孫女兒剛滿月,只差一位80多歲太婆,他就能在明末架子床前拍攝歷史性六代同堂照片。於是向太爺的第四房妻子、他稱呼為太婆的,發出家族合照的邀請。她回覆說:「可以,我來合照以後回家,你要給我打一口針,把我送走。」大家族成員,性格比古代精品更難明白。一條命,價值太貴了,醫生實在買不起。厭世的太婆,把葉承耀六代同堂家族合照的計劃打破,留下的,是五代人與架子床歡樂一刻。
以哲學為第三事業
葉承耀曾任敏求精舍主席,他說好家具流傳幾百年不容易,文革時把上好靚家木拆毀重新再造的有之,放一個黑煲烙下圓形黑印有之。國內明式家具歷來不出口到香港,而廣東珍品流傳數目近乎零,珍品多來自北方民間,但買賣商不會透露出處,家具來歷成謎,葉承耀30多年保管、多次展覽,出書編目錄,慢慢的,就賦予古老家具一個有迹可尋的新身份了。
葉承耀估計,明式家具傳留至今,多者二萬件,少者一萬。以一萬件計,半數破爛,好質素只有幾千件。他能收百多件珍品,是世界明式家具最多的收藏家之一,百多件家具,現在大多放置在倉庫內。他挑選了21件明式家具珍品,將在10月5日至8日在蘇富比香港秋季拍賣會展出,全部屬非賣品。(地點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三號展覽廳)
收藏家跟收藏品一樣,非得慢慢認識來歷,才會慢慢有所發現。葉承耀父親葉大楨,是剛結業不久的港中醫院創辦人之一,父親與契爺胡惠德醫生深交,早年是著名外科醫生。葉承耀曾接掌港中醫院擔任院長及董事,但管理一間醫院不是他的志向,收藏家喜歡思考多於實務,能保存靚古玩不一定能守得住一間醫院。他說父親創立的醫院,犯了一個根本基礎錯誤,「醫院是租來的,那怎可能呢,等於租樓居住,租來的物業,終有一天被人收回。」前院長說,政府曾答應撥地給醫院另建院舍,但因為財務安排問題,既沒找銀行借貸,也沒有找商人投資,結果翻到終結一頁。
只有一位姐姐的葉承耀,當年在父親督促下修讀醫科,16歲進入香港大學醫學院,他的醫學學位,一半在香港完成,一半在倫敦完成。因為年紀小,本來已經很內向的他,總是瑟縮一隅,後來先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跟從著名皮膚科教授工作,令他看到醫學以外的國際視野。
當年在架子床合影五代同堂的孫女兒,現在21歲了,也在劍橋大學修畢古典文學,回港後在中大轉攻法律課程。孫女兒懂得古希臘文及拉丁文,而醫生爺爺小時候也對希臘哲學有好感。可是,看懂它的文字,卻看不懂它的意思。「拿起《萬有文庫》看蘇格拉底、阿里士多德及柏拉圖,看了一個早上,完全不明白,午飯後再看,一樣完全不明白,最終放棄了。」從醫生到藝術美學的昇華,他現在非常沉醉中國道家,以研究哲學為他的第三事業。
「我最近寫了一篇文章,花了四年時間,題目講出來,怕會嚇死你,叫〈Evolution of intelligence and a human fifth dimension〉,我自創的,準備投稿到外國雜誌。」
「五維是甚麼意思?」記者問。
「關於人的思維,就是第五維空間,人的思維積在時間和空間,變成第五維空間。」他說,人的思想精神是無限的。
「怎樣無限?」
「智能積聚在時間空間變了第五維空間,我們就佈滿宇宙,我們走了,智能仍留在宇宙,不會消失。好抽象,是一個生命循環,就如人死也是一個循環。」
從醫學發展到收藏與美學,從收藏提升到哲學,這個世界級明式家具收藏家,95、96年曾患心臟病,幾年前患前列腺癌,都一一治癒了。向來體弱少運動,現在只做氣功,他看自己是個精神運動家,「我是一個mental athlete,永遠要思考,一邊思考一邊睡,醒來就想到了。」他說人的腦部發展高峯在20歲後期,「我認為我的腦袋仍在發展,是上天恩賜給我的。」
準備把宇宙畫出來
每天替病人看病,多圍繞在暗瘡、脫皮換膚、濕疹以及醫學美容,空檔之間,他拿起講String Theory的《The Elegant Universe》來看,「同事給嚇一跳。」他診所裏面除了護士,還有一位秘書,主要是替電腦盲醫生把手寫文章輸入電腦,重重複複的修改。
他自修苦讀物理及哲學,又準備把心中宇宙的12層畫出來,「十五世紀時,畫世界地圖,別人也認為你『唔係路』。」研究這些事情,比欣賞明式家具更孤單,「孤獨到死呀,只有一兩個人明白,明白的又不會相信。」怪不得,他說只有兩個知心友,一位是古琴老師,另一位投契的,比小兒子年紀還小。
「朋友感覺你儍?」
「無所謂,反正寫東西不用錢的。」記者不信他是瘋子,只信世界有很多事情都看不透聽不明。他話有玄機,幽默裏有智慧。
中環鬧巿的卡佛大廈一條純白走廊,像時光隧道,通往葉醫生的醫務所,也像通往一個有待開發的精神世界。有通靈人物轉告上天給他的短訊,說他是500年前一個偉人,比他收藏的幾百年優雅家具還要久遠,從此,他決心鑽研哲學。
「若果你信我說,上天給我有89歲命,還有11年使命,看我能否做到。」
11年後,大家應該還等得到罷。
記者:冼麗婷
攝影:梁志永
明式家具圖片由嘉木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