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禮平:球王李惠堂 - 許禮平

許禮平:球王李惠堂 - 許禮平

香港出了許多人才,球王李惠堂就是表表者。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號魯衛(即老惠轉音),也用過「萬年青」。一九○五年五月生於香港大坑馬球場門牌一至二號。初生面頰很小,故日後曾以「瘦頰三郎」自號。七歲時,回到五華縣原籍錫坑鄉讀私塾。
李家原籍五華縣錫坑鄉,鄉人多以打石為業。李家祖上直至其父李浩如,均以打石為業。李父浩如,綽號「鳥痣五」。早年曾承包粵鐵路韶關段路軌得以小康,後以承包香港大潭水塘工程成為富商。李有正妻周氏而外,尚有多房侍妾,但皆無所出。長子光灼,次子光思,都是過繼而來的,只有李惠堂為第三妾陳瓊笙所生,排行第三,因之寵教特甚。

李惠堂回鄉讀私塾時,喜以鄉間未熟柚子當足球,曬穀場上作球場,以磚石作球門,練習踢球。至十二歲再回香港,其父敦聘五華縣秀才李柳灣為家庭教師。居大坑時,輒與街坊小童玩足球,乃父李浩如本嚴厲反對,要惠堂好好讀書以繼父業,但惠堂早已醉心足球。十四歲升入皇仁書院,勤練不輟,球技稍精,身體變健碩,而乃父轉為支持。十五歲參加南華會夏令足球賽,得兩屆冠軍,後又成立了大坑幼年足球隊,得南華會執事郭晏波、莫慶等青睞,先吸收為南華會足球隊乙級隊員。一九二二年才十六歲即升為甲級隊員,擔任左內鋒的位置。以十六歲而膺甲組之選,是為足球史上首見。自此馳騁足球壇半個世紀。一九二三年到大阪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參賽奪冠,十二年間四次代表國家參加遠運會,屢獲殊榮。一九二八年已得亞洲球王榮銜,一九三六年代表國家到柏林首次參加奧運足球賽。
正當球壇得意之時,李惠堂卻去了上海,是為逃避乃翁的逼婚。時李住上海虹口,二十二歲(一九二七年)被聘為復旦大學體育教師。其時組成樂群足球隊,第二年又組織樂華足球隊,隊員大多是「江南八大學」(即交通、暨南、復旦、中央、光華、持志、大夏和中國公學大學部)的學生,為上海足球事業開一新章。時諺有「看戲要看梅蘭芳,踢球要看李惠堂」。他穿九號球衣,南洋葡萄啤酒廠就以NO. 9為商標。上海有「球王」牌香煙,是以李的肖像為香煙包上圖案。可見李氏影響力之巨。
李惠堂球技精湛,控球能力強,盤、挑、撇、切俱佳,而以射球之勁力、角度之刁鑽,無人能及,有「百步穿楊」之譽。尤以倒地卧射這一絕技,讓世界五大球王之一巴西貝利也自嘆不如。但有一事值得一說:二十五年足球生涯,入球近兩千次,而用「頭槌」入球網的,只有四次。有說是他曾與「銅頭」譚江柏(譚詠麟之父)兩頭相撞而暈倒,從此就少用「頭槌」。

李惠堂一生射入龍門近二千球,得五十多個榮譽稱號、百多枚獎章,百二十多座獎杯。而且球品佳,從未被罰。一九七六年被國際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實至名歸。
李惠堂人品高尚,香港淪陷後,汪精衛命褚民誼、林柏生電李惠堂,以高位厚祿相許,擬派專機接李和南華足球隊到南京和滿洲巡迴表演,李趕緊借去澳門比賽逃遁。後來去了韶關,香翰屏曾接待他,給予上校參議的軍銜,後又任興甯縣公路站站長之職。就在這時,他組成了五華縣足球隊。在粵北、桂、柳次第失陷後,李往重慶,接受了「軍委會」少將參議軍銜,並在重慶儲金匯業局任秘書長。籌辦足球義賽達一百三十八場次,以義款捐作支援抗日救國之用。曾有「海角歸來奔國難,名成獻藝賽頻頻」之句。國難時家門曾懸掛楹聯「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
李惠堂一生為足球奉獻,嘗自道「旁的事業我自認一敗塗地,但足球給我的裨益,已足彌補我其他任何的損失。」李期望後輩球友踢足球要有三大目標:「一、求人格的修養,二、求高尚的娛樂,三、求身心的鍛煉。」再從比賽當中,「養成忠勇、仁俠、機智、廉潔、知恥、明理、有恒、公正、服從、團結、涵養、守時、信義種種美德。」李惠堂對後輩的這些企盼,在自己身上都能夠體現出來。
李惠堂中英文俱佳,香港淪陷前他在香港瑞典洋行任英文秘書,他還以中文著有《球圃菜根談》、《我的母親》、《足球登龍術》、《離開娘胎到現在》等多種。
七十年代以來,李患了較嚴重的心臟病,心肌擴大,接着是腎病、糖尿病、肝炎等,三進三出醫院,一九七九年七月四日病逝,終年七十四歲。
聞解放後國家體委會主任賀龍嘗修函邀請李惠堂回國,出任中國國家隊男足主教練。尚幸沒有成事,不然在那荒唐的年代,將不知被怎樣糟蹋,也不知怎死法,或步容國團後塵上吊,或隨賀元帥病餓而卒,不明不白的「自絕於人民」。
李惠堂能武能文,能填詞作詩,有《魯衛吟草》傳世。書法也有相當造詣,筆者存有其手迹一小葉,用鋼筆抄錄近代教育家陶覺箴言贈書法家區賢威。雖無緣面識球王,但敬重其人,得片紙隻字,也珍之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