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行本周內兩度透過逆回購各市場注入3650億元(人民幣.下同),創出單周紀錄新高,亦進一步緩解季末及「十.一」長假前資金緊張,正當市場認為減息暫無望之際,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昨表示,人行任何減息或降存款準備金率的決策,將取決於海外環境是否惡化。
陳雨露的說話為市場重新帶來憧憬。他指出,中國低估了全球經濟放緩的嚴重程度。全球金融危機的持續時間可能比預期的為長,全球很有可能經歷重大的結構性調整,而且可能持續到2020年。
「雙減」目標仍具爭論
陳雨露又表示,中國面臨貨幣政策的兩難局面,因一方面必須穩增長,而同時又要擔心房地產價格反彈的風險。人行重演「雙減」(減息或降存準率)有望,不過,近兩周人行數度透過逆回購各市場注入資金,相等於減四分三存準率,因此會否減息或降存準率仍具爭論。市場人士認為,十八大召開之前,出台調降存款準備金率等寬鬆政策可能性進一步降低。西部證券宏觀分析師劉彥召則指出,公開市場操作也同時反映了貨幣政策愈加謹慎的態度,降存準率政策更多取決於經濟基本面和外滙佔款情況,而對於資金面季末緊繃等短期影響因素,人行更加傾向於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靈活調節。中國經濟仍處於下行區間內,維持銀行體系內流動性充裕十分必要。不過,分析師指出,逆回購雖能暫緩資金面壓力,但治標不治本,市場仍需要降存準率這一劑「標本兼治」的良藥,但近期監管層對出臺貨幣政策將十分謹慎。
政策偏緊乃不爭事實
北京一券商交易員稱,「趨勢而言是(會降準)的,不過目前逆回購的餘額還不是很高,年內只用逆回購也是可以滾動過去的,降準更多是一個政策訊號,可能會考慮合適的時機來用,資金面不完全是最大的考慮因素。」人行今年整體政策偏緊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政策層對經濟如何定調值得再看看,等十八大開完之後再看吧。劉彥召認為,目前人行調控傾向以啟動經濟體系現有資金,擴大商業銀行放貸能力為主;同時前期政府審批了一大批基建專案,導致四季度資金需求緊張,出台降準等政策調節的可能性更大。另一位分析員指出,雖然逆回購對降准有一定替代作用,但是操作量累計到較大規模,將會增加資金面不確定性,對市場不利。但他認為,需待人行對外滙佔款趨勢有更加明確的判斷後,降準才更加有可能實現。